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传承 > 大风堂弟子介绍 >
何海霞与中国画传统| 【荣宝斋·艺术论坛】

何海霞与中国画传统| 【荣宝斋·艺术论坛】

时间:2020-07-20 11:10:11 来源:荣宝斋 作者:

何海霞与中国画传统| 【荣宝斋·艺术论坛】

《荣宝斋》期刊|【艺术论坛】
何海霞与中国画传统| 【荣宝斋·艺术论坛】 
文/张  鹏

二〇一八年是二十世纪著名国画家何海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是年四月,嘉德艺术中心举办了“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精品展”,同时邀请了专家、学者对何海霞的人生与艺术展开深入研讨。该展览展出了何氏家属收藏的画作一百一十余件,包括画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创作,题材丰富,精品丛集。为了更深入地走进何海霞的内心世界,笔者又翻阅了一些画家的自述文章。其中有八十四岁高龄的何海霞回顾其一生学画体会和经验的文章,言语朴素,寓意深刻。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材料,除了美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口述、日记、书信等文献的史料价值尤值得重视。本文以何氏自述为立论依据,结合其中国画笔墨实践,着重探讨何海霞的艺术思想与中国绘画传统的关系,并由此生发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若干启示。

\

何海霞 锦绣山谷100cm×200cm 1961 何海霞美术馆藏
首先,何海霞对“传统”的认知是积极且理性的。他说:“传统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如没有研究,怎知道什么是精华与糟粕?所以我觉得否定传统的人必是对传统不够理解。当然,不同时期、不同观众、不同欣赏水平会对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得出不同的结论。某个历史时期认为是精华的,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也许被看成糟粕;现在认为好的将来也许未必就好。这样看来似乎传统之中就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别了,其实不然。传统的东西有其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之分,如果抛开历史背景去谈论它的价值,那势必会在对传统的理解上产生偏差。”何海霞对传统文化的执著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明朗可见。他强调,虽然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别,但绝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画家历经了若干时代变迁、政治运动和个人遭际之后,依然能如此坚定地肯定传统,是难能可贵的。在积极肯定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理性地看待传统的方式,即传统的价值要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主题紧密联系,不能简单、浮泛地肯定或者否定,不能保守不前地褒扬,也不可盲目地疑古,坦露出一种辩证的、与时俱进的态度。

\

何海霞 深山密林中55cm×100cm 1960 何海霞美术馆藏
其次,他认为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互为表里,坚守传统与锐意革新齐头并进。他自述在临摹古代绘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对古人的问题,认为“学习古人不能为其所囿,尊重老师但应当勇于进取,保持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反复提醒,必须要革新一种美术史的知识观念——元代以降不施颜色、纯以墨笔绘成的水墨画并非中国画的唯一的形式。以此为出发点,他对中国画的色彩传统给予持久的关注、探究和实践,将自身对色彩的丰富感受大量地浸化于创作中。在他成熟期的山水画作品中,坚持了传统的笔法,注重笔、色结合,这一特点也即是很多学者谈到的何氏写意山水与青绿工笔山水的内在汇融,萃取两者的优长。这些技法实践是他革新意识的外化,有力地说明了爱惜传统的同时要敢于创造,而创新的首要前提是对传统的高度熟知和理性创新。在这个方面,任何表面的、机械的“为创新而创新”和毫无传统根底或根底极为薄弱的创新,都是不足取的。何海霞的这一理论和实践,在以文艺创新为导向的当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

何海霞 寒林楼观60cm×97cm 1968 何海霞美术馆藏
再次,何海霞提倡画家应该长期蓄育丰富而全面的传统文化修养。他认为,文化修养是画好画的最关键的基础,是“学”与“养”的深度结合。学习传统,绝对不是表层地学,而是要研究古人的心态,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这本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常谈常新。从古到今,一代代的有识学者和艺术家都在高度强调学养与读书对画家的重要意义,但古往今来真正解悟并践行的人却是少数。笔者曾写作《深味与杂识——画家读书问题摭谈》一文,着重探讨了这一问题。另从笔者的教学体会来看,尽管在大学的美术史论课堂上反复陈说学养和读书的重要性,但依然不能充分引起绘画专业的学生的重视。更多的人认为绘画的进步只是单纯的技艺熟练和提升,严重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修养的巨大作用。何氏一生的学画经历即是一个不断丰富修养的过程,他对自身长短具备客观、清晰的认识。他说:“解放前为了谋生存,我曾长期临摹、复制古画,对历史上的各家各派都作过研究”,讲的是早年在琉璃厂画店当学徒时,多年临摹传统的功夫积累,使之熟悉了前代各家笔法和风格,这是一个成功的中国画家必备的素养。同时他也知晓自身的不足,如在另一自述中提到,其师张大千曾经教导他要多多研读并练习写作诗词,领略并汲取古典文学的滋养,这一点也正是何氏绘画较欠缺的地方。何海霞曾说过,张大千的艺术魂在石涛,自己师承张大千,魂也在石涛。笔者由此想到石涛的一段著名题跋:“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以诗风嬗递拟画风演变,其论甚妙,足见石涛的文学修养之深。这自然影响了张大千,也顺之影响了何海霞。基于此,对诗文修养的培育是何氏一生的追求所在。至其晚年,在《飞跃秦岭》《西陵峡》《中西何别》《宋人笔意》等作品中可见其颇为精彩的文言题跋,《黄山松石图》《海南探幽》中可见其自作诗跋,皆思趣兼备,反映出画家在诗文上的积淀和努力。

\

何海霞 泼彩云山47cm×97cm 1992 何海霞美术馆藏
再者,何海霞在对临摹传统的看法上抱有独到的认识。他说:“对古人数十年的摹仿,给我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对古人的理解不只是限于绘画技巧,而能涉及古人的画品、人品、学问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现在一些美术院校的学生临摹古画时往往只靠素描基础来对画照摹,画出来的即使跟真画一样却也知之不多。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不能将临摹与复制等同起来。我临某家作品时,先要搞清他的师承关系,及他早、中、晚期的变化,对他有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而后才能知一而反三。临摹古人,重要的在于理解,在于能够知一反三。”这段话里谈到关于临摹的两个内容:一是提倡饱蕴生命气息的灵动的临摹,即深入彻底地理解传统之后的临摹,反对僵化死板的临摹。二十世纪的画家中,除了何氏,黄宾虹、林风眠、徐悲鸿等人也都在各自的文章中表达过对刻板临摹的反感。其中,何海霞与黄宾虹的学艺路径大略相似:先大量地临摹古人,再勇敢地师造化。黄宾虹呼吁临摹不能“徒存貌似”,必须从内心里吐纳古人精神,这与何海霞的前段论述同理。此外,何氏谈到了美术专业院校的临摹教学,看到了多数学生仅依靠素描基础机械地临摹古画,毫无情感和思考的植入。这虽然是画家二十多年前的所见所感,但放眼今日的中国画教学,尚无显著好转。如何在当代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育方面建立一套真正符合这一画种自身规律的课程系统,是关乎中国画走向的一大问题。更甚者,当下某些院校的中国画专业课程里已经淡化甚至取消了临摹课,此现象令人细思极恐。

\

何海霞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48cm×69cm 1990 何海霞美术馆藏
最后,在何海霞的个案研究上,有待从画史脉络上进一步探究他的绘画与传统的关系。从目前何氏的研究资料来看,他的艺术轨迹相对清晰:早年在北平和四川时期处于“师古人”阶段,陕西时期处于“师造化”阶段,晚年回北京后是“师心”阶段。这种艺术分期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但也遮蔽一些更为精微的问题。此前谈何海霞的山水画以创新居多,而在其与传统绘画的关系问题上,仅集中于他对张大千艺术的传承、学习前代青绿彩墨山水、“长安画派”的“师造化”等方面。若从个案研究的深度上看,尚存不少需要挖掘的部分。如何氏早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某些细节、金城等导师以及会中同门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实践对他的具体影响等,涉及这些问题的材料较少,仅在何海霞《我的艺术生涯》一文中有过只言片语的描述。再如,何氏与张大千的师生之谊是众所周知的,但两者在艺术上交游的若干细节尚需进一步查考。此外,何氏反复谈及自己几十年来的临摹经历,但他到底临摹过哪些作品,非常值得理清。总之,现阶段的研究偏于宏观而笼统,而对何氏学习、吸收中国画传统的源流、脉络的梳理和研讨还远远不够。
关于“传统”,何海霞还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的观点:“继承传统与吸收西法不矛盾……中国画并不是非得西洋化才能走向世界。”他主张坚守中国珍贵的文化传统,走民族之路,敞开心胸借鉴西画的优秀因子,但毫不动摇“西为中用”的根本原则。何海霞客观而理性地认识传统,热爱传统,同时以自己的笔墨实践不断为传统注入全新的活力。他拓展了古人于自我怀抱里吟咏林泉的小情绪,将自己的山水画升华为歌颂时代的“黄钟大吕”。这是在既守护传统文脉又感悟时代主题中铸造的大情怀,不仅为当前中国画创作实践和教学贡献了经验启示,也在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迸射出饱满的精神力量。
 
(本文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节选自《荣宝斋》2019-02 总第171期)

 

何海霞与荣宝斋木版水印
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何海霞《华岳生辉图》

 \

张大千《华山云海图》局部 荣宝斋藏
 
《华山云海图》由张大千绘于1936年,全卷长达6米,为重彩金碧山水长卷,全图使用金粉、朱砂、石青、石绿、蛤粉等珍贵矿物颜料绘成。画卷展现了华山雄奇秀拔、云海微茫的万千瑰丽景象。画面笔墨精妙,富丽堂皇,显示了张大千全面、深厚的传统功力。这幅作品现为荣宝斋的镇店之宝,一经问世便成为张大千与荣宝斋关系见证的艺林佳话。
半个世纪后,由张大千徒弟何海霞创作的《华岳生辉图》也被荣宝斋收藏,视为师徒传承之作。


\

何海霞 《华岳生辉图》144cm×205cm厘米 荣宝斋藏

何海霞随恩师张大千饱览江河山川,曾八上华山,画的最多的就是华山,《华岳生辉图》就是其中一幅,此幅金碧多以石绿、草绿为基调,再揉以石青、墨绿、金色,使千山万壑金光闪闪又墨气升腾。《华岳生辉图》是何海霞先生擅长的典型青绿金碧山水的代表作,同时也可视为向大千真人的致敬,从此图中可知先生已将大千金碧青绿技法运用圆熟,了然于胸,并且在写实方向有更进一步的开拓,华而不媚,艳而不俗,可知先生技艺之精纯,造诣之高迈。

\

仇庆年先生与木版水印中心赵惠萍师傅交流和探讨
 

\

仇庆年先生为大家讲解分析《华岳生辉图》的颜料使用
    
2018年10月,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和荣宝斋团委曾联合举办了“荣宝斋与艺术巨匠”系列活动:“向大千致敬——何海霞《华岳生辉图》的传统颜料制作与使用”的艺术论坛。论坛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传承人仇庆年讲授传统中国画颜料的制作和使用技艺。仇先生分析了画面中使用到的传统颜料如金粉、朱砂、石青、石绿、蛤粉等特性和使用方法,还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木版水印中心技师赵惠萍师傅交流和探讨了天然矿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和化工替代颜料的优劣、制作方法以及使用不同种类颜料进行木版水印复制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正在将何海霞 《华岳生辉图》制作成木版水印作品,以完善《华山云海》手卷的缺印之憾!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何海霞《华岳生辉图》值得期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