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传承 > 大风堂弟子介绍 >
张大千女弟子方召麐·美作欣赏及其传奇的一生

张大千女弟子方召麐·美作欣赏及其传奇的一生

时间:2014-04-18 08:59:00 来源:月雅书画 作者:

【月雅臻赏】张大千女弟子方召麐•美作欣赏及其传奇的一生

 \

她叫方召麐(lín),是中国最早一批进行现代水墨实验和国画改造的艺术大师。
 
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从伦敦到东京。中国美术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个人画展是她的。
 
她的作品被李嘉诚、霍英东等香港上流社会人士竞相收藏,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一张画可以换香港一套房。
 
她也是张大千先生的女弟子,走在香港的街上,很多人都会尊敬地前去问声:“方先生,你好啊。”人们却不知道,这一切荣耀风光的背后,是一个女人怎样的故事。
 

\

国画大师张大千(左)与方召麐在香港机场

 \

方召麐 梅花

\

方召麐 黄河两岸之劳动者

\

方召麐 峡中

\

方召麐 长江两岸

 

\

方召麐 佳肴

\

方召麐 山水
\

张大千 方召麐 秋色

\

赵少昂 方召麐 松鸟

 
一位真正的大家闺秀
 
方召麐,1914年出生于无锡世家。父亲方寿颐是无锡最早一批工商实业家,开办纱厂。因为是长女,父亲为其取名“召麟”,希望带来男弟。后来,方召麐将“麟”改为“麐”,意为母麒麟。她4岁开蒙,研读经史子集,自学碑帖,6岁跟随家庭教师学英语和西方文化。幼年的方召麐还跟随国画大师钱松喦(yán)学习中国书画。她天赋过人,仅仅一年,作品就入选当地有名的白浪画会举办的画展,和老师作品一起展出。好景不长,由于战争爆发,父亲带着一家四口乘船逃难,不幸中弹去世。孤儿寡母重返无锡时,父亲的工厂落败,母女再也无法继续贵族生活。
 
困境并未让年幼的方召麐消沉,她反过来宽慰母亲和妹妹,一起挑起家庭重任。母亲王淑英坚持供两个女儿上学。方召麐先后在无锡、青岛和上海读完了高中及大学。彼时恰逢五四运动余温未消,方召麐心中萌生出“要去西方,看看更大的世界”的意识。23岁,方召麐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欧洲近代史。这是曼彻斯特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女留学生。
在学校,方召麐结识了丈夫方心诰。夫妻俩经过二战逃难时的颠沛流离,却始终乐观相扶相携。1948年,他们终于在香港安顿下来,然而一场医疗事故却夺走了丈夫的生命,留下8个幼龄子女,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2岁。
 
拜师张大千创新画艺
 
一场大病之后,方召麐忍着伤痛,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接手丈夫留下的贸易公司一年之后,她奠定初步经济基础,然后关闭公司,专心画画。这个举措遭到家人尤其是婆婆的反对,认为会断掉家中经济来源。她咬牙向婆婆保证,“很快,我的画就可以卖钱。”
 
1953年,她拜师艺坛泰斗张大千,张大千非常欣赏她,悉心加以指点。方召麐在艺坛名气渐长,她的作品也开始得到收藏家青睐。
 
40岁时,方召麐的人生已经平静,但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不理解的决定:离开香港再去伦敦,边学习边画画。
这次离开,不仅为了离开伤心地,也为了离开她娴熟的岭南派艺术风格,找到自己真正的风格。40岁了还出去留学,不仅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即便在今天也需要勇气。重回伦敦的日子新鲜而艰难。没有了香港的藏家买画,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方召麐只能以奖学金和画贺年卡片为生。
 
整整十年,她艰苦跋涉,上下求索。
 
上世纪60年代,她随张大千在西方游历,在博物馆如饥似渴地饱览中外名作。跟随老师,她认识了许多当时的名画家和收藏家,如赵无极、潘玉良、丁雄泉、方君璧、王季千,一起探讨中国画在世界画坛如何立足和发扬。
1970年,她飞去美国,在美国西海岸张大千的家中,随侍聆教一整年。张大千给了她很重要的点拨———“拙”与“生”的美学风格选择。
 
经此点拨,方召麐从人生阅历中汲取长处,将传统的功底,西方的眼界,和人生感悟一起融入作品中。
她在伦敦画室独自居住,创造出全新的方式风格大写意山水作品,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称为“挟风雨以震雷霆”,震惊画坛。张大千对此非常欣慰,亲笔题写一副对联称赞她的作品境界: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
 
迎来人生真正的巅峰
 
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她面对父亲的早亡,与母亲一起撑起家庭;第二个十年,她独在异乡求学,开阔眼界,性格益发坚强;第三个十年,她在颠沛流离中生下八个孩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又遇到了丈夫的离去。此后又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独自寻找,上下求索。
 
生命的第六个十年,她迎来了人生真正的巅峰,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真正成熟。
 
伴随着风格的确立,方召麐的画名越来越响,锐不可当。犹如一座沉默多年的火山,她迎来了真正的喷发。
她荣膺香港紫荆奖章,作品被印在地铁票上,香港人人都见过她的梅花图。池田大作为她写下四百行长诗,称她为“画伯”和“大地的母亲”。
 
东京富士美术馆为她制作电视片,称她为“中国画的巨匠”。
 
她的画成为香港上流社会争相收藏的作品。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前特首董建华、犹太收藏家玛丽庄智博夫妇,英国收藏家许谟士、水竹松石山房(香港大收藏家)都藏有她的作品。
 
王菲御用词作家林夕不仅收藏方召麐的作品,还临摹她的书法写经,林夕认为方召麐的字“美得不得了”,他说,“齐白石的虾和方召麐的船,都是可以不断重复而别有韵味的。”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竞相收藏。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政府出面请她书写香港回归纪念碑,立在黄帝陵内。1998年,方召麐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上下两层500多幅作品,盛况空前。
 
坚持艺术不放低标准
 
方召麐对自己的艺术视若生命。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拍卖行里,她一张画的价钱能买香港一套房,但她很少卖画,亦从不为了金钱名利而放低自己的艺术标准。她说,艺术家不能太有钱。
 
如今,人们面对她留下来的数万张作品,清点、整理和存档都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在一个个凌晨,独自披衣起床,在画案前创作出这些世人赞誉的精品。
 
方召麐总是面带笑容,乐观开朗。她未曾再婚,有8个孩子的她依然像个女孩一样可爱。对于物质,方召麐总能保持“得之怡然、失之淡然”。生长于大户人家,也历经生活磨难,她深谙生活艰辛,也能安享物质之美。她可以手提价值连城的爱马仕铂金包、法国定制的廓形大衣,亦可以穿着保姆从菜市场买的15块港币一件的衬衣。她一生最爱穿旗袍,80岁时做了新旗袍仍然要得意地展示给朋友看。医生让她少吃甜食,但她经常背着子女偷偷吃一小块,再吃一小块。她喜欢做指甲,小费给得最多;她也逛街,不买化妆品,而是买青花瓷瓶和砚台毛笔;她还喜欢京剧,曾经和梅兰芳的前妻,“冬皇”孟小冬学过老生,还能唱青衣。无论年纪多大,她出门都不让人搀扶,而是以英式礼仪挽着同行男士的手臂。老佣人尤利跟随她多年。好朋友来家里拜访,她会偷偷让朋友给尤利一百块小费,“这样她会很高兴!”朋友问她,方先生,这么多年,没有人追您么?她说,追我的人不要太多啊!但是我不能结婚,我要是结婚了,就得给对方做饭,哪有时间画画!她真是活得明白自在。
 
90岁后,方召麐又试图创造新风格,作品由雄浑变为清淡,返璞归真,干净如天堂一般。92岁,方召麐心脏病突发入院治疗,经抢救后苏醒。她认为自己没事儿了,于是让子女们都回家。过了一会儿,常年服侍她的老佣人尤利问她,您感觉怎么样?方召麐说:“OK。”之后就停止了心跳。她肯定是笑着去了天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