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世界 > 大千旅行 >
张大千:五上峨眉绝顶,绘此煌煌巨制

张大千:五上峨眉绝顶,绘此煌煌巨制

时间:2023-11-29 15:10:59 来源:中国嘉德 艺术之书 作者:

张大千:五上峨眉绝顶,绘此煌煌巨制

\

峨眉接引殿
立轴设色纸本
戊子(1948年)作
171×78.5 cm

\

1939年6月,张大千应好友黄君璧之邀,携子张心智与黄同游峨眉,盘桓逾月。这是大千初游峨眉。黄君璧在回忆文章中曾记述过这次旅行:“民国28年,我作东道主,请大千及其公子心智同游峨眉、青城,盘桓匝月,两人写生,获得很多好画稿,互相切磋,得益非浅……。”张大千与黄君壁各拄手杖,从报国寺起逐庙游览至金顶,一路谈笑风生,对景写生。黄君璧携带有照相机,每遇奇景,则由大千导演,黄拍照。大千性急,常呼“快拍,快拍”!而黄时常乱了手脚,彼此引为笑乐。

\

大千与黄君璧等友人同游峨眉山

\

《峨眉接引殿》局部
在山上,大千与君璧一行借住峨眉古刹接引殿,两人曾合绘了一幅四尺山水中堂赠给该庙。全图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该庙僧人大喜,以为至宝。登上金顶观佛光后,大千曾作诗一首赠金顶普光殿圣钦长老。诗曰:“观心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象王。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共得清凉。睹光欲溅三生石,渡海初求一苇航。莫倚阎浮思故土,人间弹指有沧桑。”此幅《峨眉接引殿》大千所题即是当年所作此首七律。

\

《峨眉接引殿》题款

\

峨眉金顶,郎静山1938年摄

\\

峨眉山实景
大千是四川人,但是他的家乡内江,交通上比较靠近南方,故中学在重庆的求精中学。三十年代中期,大千的活动主要在上海和北平。至1937年大千从上海前往北平接运家小,至1938年5月方始逃离北平,经上海、香港,取道广西返回四川。由于重庆为战时的陪都,大千选择四川的文化城也是省会的成都作为大本营。在成都期间,大千仍然到处旅游,重要的有川北的剑门等,但是最能代表四川时期的山水,除了青城山之外就是峨眉山,它是四川最雄伟的佛教名山,海拔3100公尺,距成都168公里。接引殿位于峨眉山境内,宋代称新殿,明时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亦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朽败垮陷。清顺治年间僧闻达和尚重建。1917年毁于火,仅存罗汉堂。后圣钦和尚扩建,筑殿三重,成为山中主要寺庙之一。

\

大千带领一众亲友的青城、峨眉之行

\

1938年,峨眉接引殿14岁的宽明法师

\

《峨眉接引殿》局部
大千首游峨眉之后,深深为峨眉山秀美风光所吸引,又先后于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数次壮游峨眉,每在接引殿居住月余,与接引殿当家和尚演彻法师、知客师宽明和尚成为挚友。“画山住在山上好,能积山水之精英。”大千一行人白日饱览山水风光,描绘奇峰异卉,晚上则在灯下继续整理他在敦煌的文字记录及资料,读书学习。在《题赞峨眉鸟瞰》中他题道:“登峨眉绝顶,下视嘉州,青衣岷江,浅水缭绕,其下如栏槛间物,垂手可掬。丝风舞啸,衣裙飞动,便欲遐举,真胜游也!” 峨眉山给予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亦创作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峨眉山成为大千一生反复描绘的母题。

\

《峨眉接引殿》局部
本幅《峨眉接引殿》作于1948年春月。是年八月,张大千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登临峨眉山。大千与门生子侄赴峨眉山旅游写生,每次均可谓是浩浩荡荡。1946年8月,大千偕夫人及四兄文修、子保罗、女心瑞、学生何海霞、肖建初、王永年、胡梦痕、川剧名演员周企何夫妇(小鹤卿)、及裱工师傅一行二十余人。仍然住在接引殿内。他带领众人四出观景、写生,晚上讲解画理画法,或读书作画,或与众人闲聊。绘事之余亲自动手制作菜肴,尤擅清蒸鲜鱼,世称“大千鱼”。又从林间采猴头菇饷众人餐。并大谈绘画与美食的关联:“衣当重彩,食要美味,画也复如此,最要紧的不在技巧,而在气味如何。趋利谄媚者,太俗气;草率急应者,太浮气;因袭相陈者,太匠气。作画务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要领用九个字“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其中方法最要紧读书“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次峨眉之行,大千还遍游峨眉各山,数次登临金顶观“佛光”。率众子女、学生等按老规矩向法师作揖拜节预贺中秋,并决定中秋夜登金顶赏月。众人举灯笼火把,行至梳妆台,雨停雾散,圆月拱出,满山银辉。大千乘兴作画峨眉金顶、千佛顶、万佛顶、长寿山等。千山叠嶂,气魄宏伟。作诗“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处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天空水在瓶。”领略山川毓秀,自然神奇。

\

《峨眉接引殿》局部
多次的峨眉壮游,使大千心中对于峨眉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遂将前四次纪游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化为笔底烟霞,绘成此煌煌巨制。本幅可看作是大千以北宋纪念碑式山水的气魄绘制峨眉的巅峰巨制,亦是大千心中家国情怀的一种艺术渲发。

\

《峨眉接引殿》局部
本幅以峨眉接引殿周围山色景致入画,属大千细笔仿古一路山水。设色以大青绿为主,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色彩艳雅,极富装饰性。大千以小斧劈皴状出山体形质,颇有北宋气度。又用长短披麻、解索、牛毛诸皴法收拾局部细节,其笔秀润,皴法繁密,似北苑、叔明重生。而近处松木、山间丛树、山石之上的草木苔点,又令人想起清湘笔意。取北派山水之雄壮,而舍其粗犷霸悍;取南宗山水之秀润,而舍其琐碎壅塞,诸家成法和谐地融合于画面,而并无冲突,大千仿古功力可见一斑。同时在画面中融入大千游历峨眉时的生活体验,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此图作于张大千临古山水创作的巅峰。1948年,正值张大千传统创作的最盛期。经过敦煌时期的熏陶与淬砺,绘画功力大有增进。因缘际会,大千得以在这一时期收藏诸多宋元剧迹,花费巨资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均购藏于此时。一方面承继了古人图山水创作经验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张大千观察自然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堪称张大千盛年山水的巅峰之作。

\

《峨眉接引殿》局部
1948年5月,张大千在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行盛大画展,共展出作品百余幅,大部分皆系工笔重彩,鉴藏家和同行们无不叹为观止。展览第67号即为《接引殿》,售价一亿四千万元,是展览的重中之重。这次画展,现场每天参观者人头攒动,拥挤不堪,订购的红纸条贴上了“满堂红”,引得竞相争购。有些画还被复订三至五起。1947、1948年两次“张大千近作展”是大千“血战古人”工笔重彩的巅峰时刻。1946年10月的《民国日报》报道:画展之际,先生名声大振,“连日往观者,极为拥挤”。上海画界流传:“欲向诗中寻李白,先从画里识张爰”,将大千比作是“画中李白”。盛况当可想见。1948年的近作展名单中,《仿顾恺之醉舞图》以标价一亿六千万元列为第一高价。《接引殿》标价一亿四千万元与《戏婴图》、《庐山高》同列第三高价。观之画单中标价最高的几乎都是拟古之作,董源、巨然、北苑、黄鹤山樵等等,大千完全拥有了驾驭各派的能力,达到了山水画创作的巅峰。比之去年,物价扶摇而上二十倍,盖此年币制改革,物价飞涨,大千精作依然稳固抵得善价。展览中标为非卖品的张大千《仿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以3.7亿港元高价成交,创下张大千作品拍卖纪录。《峨眉接引殿》无愧为大千融古开今极具代表性的杰作。

\

文图转自中国嘉德拍卖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