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世界 > 大千旅行 >
从前慢:张大千兄弟的黄山往事以及当年的“黄社”与“黄建”

从前慢:张大千兄弟的黄山往事以及当年的“黄社”与“黄建”

时间:2022-02-16 11:50:51 来源:船长读画 作者:

从前慢:张大千兄弟的黄山往事以及当年的“黄社”与“黄建”


多年以后,黄山就像一位久别的老友,常常闯进老年张大千的梦中。
这个梦境有时突如其来,令他猝不及防。有时也来自于现实朋友们的聚会,一提到黄山,便像酒入愁肠,让他黯然销魂、无限怅惘。
1961年(农历辛丑年)的张大千,按照传统虚岁的计算已是62岁。他并没有与同龄人一样安顿下来,而因画名所累,奔波于圣保罗、台湾、巴黎、布鲁塞尔、雅典和日本之间,成为一名“空中飞人”。
这年三月赴日本参加“郎静山摄影展”后,与二、三老友回忆起昔日数次登黄山的往事,作了以下这幅《黄山松石图》。图中绝顶之上,一颗老松以奇怪的姿态倒生在峰顶山石间,他的树根牢牢地抱着山顶岩石,让整个身躯探下绝壁,似乎欲将这云雾缭绕中的满山沟壑揽入怀中。

\

张大千《黄山松石图》局部1961年
大千在图左上题诗云:“三到黄山绝顶行,廿年烟雾黯清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
“三到黄山绝顶”,便是指他从1927——35年间,和其兄张善孖三次同登黄山的往事。那是一段他本人由青年步入壮年的艺术成长之路,也见证了他与兄长张善孖间的手足情深。

\

张大千《黄山松石图》款识
从画学师承来看,张的二哥张善孖为其艺术生涯的第一位领路人,此后他在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为师,以上三位算是其入门老师;而从师古来说,张大千的老师当首推石涛,他从临学石涛开始起步,涉及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明清诸家,进而到宋元、隋唐,直到敦煌。在这一系列前人中,石涛在其心中独具分量。以黄山“为师为友”的石涛,教会了张大千如何从黄山中吸取营养。

\

照片:1961年张大千在日参加郎静山摄影展期间与友人聚会
壹 从前慢
从前慢。
从前到底有多慢呢?
若是上世纪初的你在杭州或上海,想约一位好朋友同去黄山玩,那可不是一个周末、一个国庆长假就可以成行的。至少,你需要预留出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有关那时的交通状况,我们可先通过钱钟书老爷子在《围城》中描述的那段旅程作番间接性的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方鸿渐和赵辛楣、孙柔佳等一行五人从上海赴湘西“三闾大学”任教,一路上经历了各类折腾。
这五个人和他们的行李先是从上海上船,到达宁波后,先坐船又换乘汽车到了溪口。在溪口等“公路汽车”耗费了两天,才乘车颠簸了一天到达金华。在金华,又用去五天时间等到托运的行李,换乘火车到了鹰潭,三天之后从鹰潭转乘到南城的公路汽车,又是颠簸半天到了宁都,次日过江西和湖南交界处,需要换湖南方面的公路车,从进入湖南到邵阳,又用去了4、5天,最终抵达了老爷子杜撰的那所位于湘西平成县的“三闾大学”。
据后人考证,这三闾大学应是当年的湖南国立师范学院,1938年为躲避战火迁至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方鸿渐们这段艰辛的旅程,虽为虚构,且发生在抗战的非常时期,但钱老用生动的文学语言,从一侧面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

张大千《黄山文殊院》1935年

\

张大千《黄山文殊院》细部1

\

张大千《黄山文殊院》1935年 细部2
正因为交通如此糟糕,张大千和张善孖兄弟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两次黄山之行,绝不像如今这样轻松、浪漫。他们不能乘飞机,也不会用手机订张高铁票,或者开着房车一路自驾,至多三五个小时,便也到了。到了之后,更不可能像如今这样有索道可乘,你可以仅用十分钟就能到达核心景区。
从唐朝起,连接浙江、安徽两省的交通要道是“杭徽古道”,这条古道两边嵌着鹅卵石,中间铺着青石板,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这样的古道依然担负着主要的交通出行干线。
当1927年,二十九岁的张大千和张善孖兄弟从上海出发去往黄山时,他们无法像方鸿渐们乘坐一段“公路汽车”,而是出资请民工开路搭桥,一路摸索前行。这趟旅程从当年5月份开始,直到秋天才返回上海。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因当时黄山尚未开发,有交通不畅的因素,其中当然包括了他们长时间在山中游历、写生所花去的大量时间。

贰 黄山画派
吸引俩兄弟来黄山的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受到清初活跃于此的梅清、石涛、弘仁等诸多名家的影响,因为他们扎根黄山,潜心体味,为传统僵化的山水画独辟蹊径。当时的黄山并未开发,几近原始。面对真山真水,这些画家重逢释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打破了古法束缚,被后人称为“黄山画派”。
年轻的张大千曾用大量时间对石涛进行研究和临摹。在学习石涛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一位艺术家不仅需要有诗文修养,也应多看名山巨川,做到胸中有丘壑,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正如石涛以黄山为师、为友一样,他也希望黄山之行能有所收获。

\

石涛《黄山紫玉屏》
出生于1642年的石涛,在青年时代长期旅居安徽宣城,他首次游黄山是28岁。巧合的是,张大千也正是在同样的年龄开始了首次黄山之行。
兄弟俩第一次黄山之行,由慈光寺经玉屏峰,抵达北海,登上光明顶。这次行程之后,大千兄弟不仅留下大量画稿和诗作,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他总结说:“要领略山川灵气,不是说游历到那儿就算完事了,实在是要深入期间,栖息其中,朝夕孕育,体会物情,观察物志,融会贯通,所谓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能绘出传神的画。”

\

1940年张大千以石涛、弘仁之法写黄山景色

\

《黄山风景》细部1940年

\

《黄山风景》细部1940年
在张大千眼中,黄山的风景特具魅力,其他名山可以“打卡”的景点只有4、5处,而黄山却堪称“移步换形”,前后数百里,都是可以入画的景色。他赞叹黄山“境益奇,路益险,峰下怪石无数,肖物赋形,不可名状”。
虽然美丽,但也危机四伏。“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张大千对于黄山之险的深刻体会来自于他的第二次黄山之行。

叁 悟古人之法
兄弟俩人第二次登顶黄山是在4年后。
1931年9月,张大千和张善孖以及大风堂弟子吴子京、慕凌飞等人从杭州开始了这场游历。他们一行沿着钱塘江、富春江,一路参观了严子陵钓台、黄公望墓,到新安江后改乘汽车进汤口。然后由慈光阁至文殊院,经阎王壁、大士崖、百步云梯,登莲花峰,又至光明顶、始信峰。
此次在黄山逗留月余期间,除吟诗作画外,还增添了一项新的艺术创作方式——摄影。因为摄影,张大千差点发生一场事故。他爬上一株松树用手持相机取景,为了不让松树挡着云海,一位大风堂弟子用手搬开松枝,结果松枝反弹,把张画家给悬于空中,众人合力抢救,才算是有惊无险。
张大千咏出一句“宁教折骨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来”,便是呈现这次遇险后的豪情。虽然有此插曲,但收获也更加丰富,除了画稿和是诗作外,仅照片就拍了数百帧。这位其日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二次游历之后,对于画论的感悟也更进一层,他曾作总结:“予与仲兄虎痴既两入黄山,饫云松之奇观,悟古人六法之所在,作风屡变。”
正因为登黄山之不易,完成了两次登顶黄山的“壮举”后,张大千特别兴奋。二游黄山后,张氏兄弟曾在歙县下榻,这里是黄宾虹的家乡,为原老徽州府,盛产徽墨、歙砚。张大千在此定制了一锭纪念墨,正面书“云海归来”。他还特地为自己刻印一枚“两到黄山绝顶人”的闲章,在此后他的画作中常常钤有这枚印。
在以下这幅作于1934年的《仿王晋卿山水图》下方,便有这枚“两到黄山绝顶人”的钤印。这幅画面构图奇绝,背景中一座危峰就像一根翠绿的玉笋,直插云霄,在其二分之一处以下,一位高士站立于前景中的山石之上,极目远眺。山脚下水波浩渺,高士所站立的山岩下,伸出两株古松、一簇枫树。

\

1934年《仿王晋卿山水图》

\

《仿王晋卿山水图》局部2
虽然题为仿王晋卿山水图,但张在学习王诜【注】笔法和青旅着色的技巧外,无疑注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人生体验。
该幅纵90厘米、横28.5厘米,约2.3平尺据款识,该幅作于甲戌(即1934年)阴历十一月,写于北平昆明湖上。
这一年张大千与兄弟张善孖北上,客居北平听鹂馆,与王梦白、于非闇、何亚农、汤尔和等人彼此唱和。这年9月9日,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正社画展”中,张大千有40件作品参展。该幅青绿山水,便是作于这段时期。
而就在次年,他们兄弟将要从南京三上黄山。
此时的黄山,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肆“黄山建设委员会”
早在1921年,浙江就开始成立“省道筹备处”,计划酝酿建设以杭州为起点的六条省道干线公路,其中的杭徽公路经余杭、临安、昌化到安徽歙县,这条全长420华里的干线公路直到1933年11月才全线通车。
第二年,安徽省公路局开始筹建殷屯公路,设立四个工程处,分段开工兴建。1934年7月,谭家桥经汤口至杨村段开工,10月15日,境内路基工程竣工。殷家汇至岩寺公路通车。
这两条公路的建设贯通,意味着从上海到杭州再到黄山、或者从南京到黄山能够乘坐汽车,大大降低了黄山旅游的交通之苦。
对于郎静山、叶浅予、黄宾虹以及张大千兄弟等艺术家们来说,交通环境的改善是向外界推广、介绍、宣传黄山,借此阐述、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次大好时机。
当艺术家们开始酝酿成立“黄社”时,具有“官方”性质的“黄山建设委员会”也开始筹备。该委员会由安徽籍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张治中、徐静仁及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筹划发起,于1934年1月9日在南京成立,委员72人,常务委员20人,许世英任主任,徐静仁、张治中任副主任。
许世英(1873——1964年)在晚清时曾任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此后历经北洋、民国,沉浮宦海60余年。其从政生涯中所留下最具色彩的一笔,便是此后出任抗战爆发前最后一任民国政府驻日本大使。

\

张大千《黄山松石图》1961年

\

张大千《黄山松石图》局部2
许考察黄山后撰写过一本《黄山揽胜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4年出版发行,向海内外介绍黄山。他曾在《始游黄山日记》阐述了开发黄山、宣传黄山的意义:“黄山雄伟奇秀,实兼五岳之长,志记咏词,粲然大奋。今兹交通畅达,若不为阐扬启发,公之于世,则不独坐失建设之机缘,亦无以慰乡邦父老殷殷之望。”
1935年,黄山建设委员会经实地勘测,划定黄山风景区范围:南起歙县汤口镇,北至太平县甘棠镇,东起谭家桥,西至力溪坦,绘成黄山风景区管辖图——这是历史上对黄山进行的旅游规划和开发。
而此前,张大千兄弟们前两次游览黄山时,山上依然是一幅纯天然的画卷——除了寺庙外,没有行政机构、没有管理单位,也没有明确的景区范围。
与此同时,民间的艺术家社团组织“黄社”,也于1934年底成立,因为有过两次登黄山的经历,张善孖被推荐为黄社的“社长”。(未完待续)
【注】王晋卿即王诜(约公元1048——1104年),字晋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