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世界 > 大千旅行 >
张大千的成都岁月

张大千的成都岁月

时间:2018-09-07 16:07:00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作者:

张大千的成都岁月

 

     张大千18岁赴日本留学,就是坐船从成都出发取道上海赴日的。1938年,为躲避战乱,他再次来到成都,辗转青城山、贲园、昭觉寺、郫县团结镇等地,最后在金牛坝修建了寓所。正是成都的这段时光,张大千潜心将敦煌壁画重彩工笔与传统文人写意相结合,独创了泼墨泼彩风格现代水墨画,更成为他创作《万里长江图》《蜀山图》《蜀江图》等名画的灵感来源。忆起恩师的成都岁月,四川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名誉副院长、著名女画家雷良玉老人,不禁感慨万千。  

       成都避战乱 青城山成就灵感
  张大千第一代入室弟子胡立的遗孀雷良玉和儿子胡作廊,如今居住在都江堰。88岁的雷良玉老人,也曾于1948年拜师张大千,她的儿子胡作廊也是职业画家,是张大千的再传弟子。在雷老的家中,她如数家珍般向记者展示张大千的老照片、解放后张大千托人从台湾捎来的景泰蓝项链、张大千留给胡立的《明代道场工笔画》……耄耋之年的雷良玉娓娓道来,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她曾从丈夫胡立口中,听过张大千幼时学画的故事。张大千的母亲曾友贞练得一手好女红。“正是由于她的启蒙引导,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敏感和绘画的兴趣,才有了后来画坛上的一代巨匠。”雷良玉说。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1938年日方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张大千推诿不从,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再由桂林辗转抵达成都,寓居青城山的上清宫,过起半隐居生活。
  “张大千选择青城山,首先考虑的是家人的安全。当然,青城天下幽,多鸟禽草木,自然是他笔下作画的写生稿本。这段时间他精力旺盛,又能排除世事干扰,因此也是创作的高产期。”胡作廊分析道。青城山非凡的道家文化魅力与清幽空灵的美景,给张大千带来了无限创作灵感,他还自号“青城客”。张大千在回忆录中称,“青城半万幅自不敢说,一千幅是有的。”胡作廊介绍,这些作品有的馈赠给青城山友人,有的刻于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石碑有“鸳鸯井”、“麻姑池”等10余处(《成都故事》曾专版报道)。
  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还在巴西圣保罗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与家人卧游。70年代移居美国,他又画了《青城山第一峰》。思念故乡的张大千晚年常慨叹:“看山还是故乡青。”
  团结镇归园田居,昭觉寺存书画
  为躲避战乱,张大千还曾在沙河边短暂居住。研究张大千近20年的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说,张大千在沙河边借住期间,所有画作的落款都会写上“沙河居”三字,极易辨认。后经林思进(四川文坛泰斗)等介绍,张大千举家搬迁至团结镇永定村钟家院子居住。正是在这里,张大千认识了第四位夫人徐雯波。张大千女儿张心玉所写忆文《先父和他的庭院》中也提到张大千在永定村归园田居般的生活。
  1944年后,张大千居住过会府南街。随后又辗转昭觉寺、金牛坝等地。张大千曾经出过家,与昭觉寺的方丈定慧法师交好,他也曾在昭觉寺暂住,“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壁画几乎都是在昭觉寺整理的。”除了整理画作,张大千还将自己的大部分书画作品存于昭觉寺中,“如今的昭觉寺还留有张大千作画的画案。”
  居住金牛坝时期,张大千门下已有六七位成都弟子,其中也包括雷良玉。“我是1948年拜张大千为师的。”忆起当年跟老师学画的往事,雷良玉历历在目。“老师总是一身布衫、布鞋、布袜。两道剑眉,一把大胡子,面色红润,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她回忆起当年跟着张大千学画的情景,房间里一张大案子,老师伏案作画,“边画边教我们构图、勾勒、着色的要领。”雷良玉透露,张大千不喜弟子一味模仿自己,而是“因材施教,让我们发挥各自所长。”
  在她的记忆里,张大千是地道的美食家,“老师痴迷川菜,最拿手是东坡肘子和粉蒸牛肉。”雷良玉还想起一件趣事,“老师最不喜欢学生穿西装,要求我们和他一样穿长布衫。”
  1944年办“壁画展”名动世人
  1944年1月25日,张大千在成都举行“临摹敦煌壁画展”,取得空前成功。雷良玉回忆,画展在当年的提督西街豫康银行大楼隆重开幕。共展出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44幅。展前几天,成都的《新新新闻》《成都快报》就刊发消息,并发长篇专访,以《张大千谈敦煌石室》《张大千话说敦煌为题》介绍张大千去敦煌的经过及其对敦煌的评价。“当时的展览获得了极大成功,1月25日是农历正月初一,门票虽高达50元一张,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结束时间不得不从31日推迟到2月4日。”
  从敦煌回来以后,张大千又住进了青城山。依旧是上清宫,并在上清宫周围栽种了最喜爱的梅花,还放养了10余只红爪玉嘴鸦,这是他特意从甘肃天水带回来的。每天清晨,张大千手拿画板和画架走上山峦,迎着朝霞写生画画,青城山在他的眼中永远是美的,是他百画不厌的题材。正是1944年,仰慕张大千已久的胡立,独自上山拜师学艺,“当年张大千住在麻姑池畔的一间木屋,胡立就在他对面住下,跟着老师写生、绘画,最终得到张大千的认可,后来还成为他的入室弟子。”雷良玉回忆。
  诗画皆在“诗婢家”装裱

  绘画离不开装裱,张大千所有字画的装裱都是在“诗婢家”完成的。“张大千与‘诗婢家’郑伯英是非常好的朋友,张大千曾为‘诗婢家’的诗笺谱手绘了一套专属画作。”魏学峰说,而近世皆知的“大千纸”,也是最初由郑伯英所引荐的。战时宣纸短缺,经郑伯英介绍,张大千赴四川夹江会同“槽槽户”(专业造纸的农户)改革原料配方,反复试验,在纯竹料纸浆中加入麻料纤维,使夹江纸的拉力增强,可承重笔,制出了新夹江国画纸。
  张大千亲自设计了纸帘、纸样,定出4尺乘2尺,5尺乘2.5尺两种画纸规格,纸的两端做云纹花边,纸上布有“蜀笺”和“大风堂造”字样的暗纹。至今,夹江县还珍藏着张大千亲自设计、监制的画纸样张。现在,夹江画纸仍然被全国各地国画爱好者喜爱,行销全国,而且还有部分产品出口,颇受东南亚、日本欢迎。(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