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世界 > 大千旅行 >
李永强|张大千在广西桂林的交游与艺术创作

李永强|张大千在广西桂林的交游与艺术创作

时间:2023-07-24 13:31:13 来源:张大千研究 作者:

李永强|张大千在广西桂林的交游与艺术创作

 


\
\

张大千(1899—1983年),初名正权,后改为爰,字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中国著名画家。晚年创造泼彩艺术,将重彩与水墨融合,别具风格,颇具影响,有“南张北齐”之称,与黄君璧、溥心畲合称“渡海三家”。
 
一、张大千在广西桂林的写生、交游
 
关于张大千来过几次桂林,学术界目前没有定论,杨益群于1995年出版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中认为张大千曾两次来到广西桂林,第一次是1936年,其云:“一九三六年上半年到桂林,同徐悲鸿、马万里昕夕相处,畅游山水,多次合作《岁寒三友》。并与马万里合画《桂林独秀峰》,徐悲鸿题序。一九三八年,张大千在北京挣脱日寇魔掌之后,于是年九月再度抵桂林……与徐悲鸿、李济深泛舟阳朔,后作画纪念并赠李济深。又为马万里九百石印画《九百石印精舍图卷》和游阳朔山水三幅。”[1]
 

\

张大千 《桂林独秀峰》1938年 广西博物馆藏
 

\

徐悲鸿题张大千与马万里合作的《独秀峰图》1938年
广西博物馆藏
 
李永翘于1999年出版的《张大千系列丛书:画坛皇帝》中也认为张大千到过两次桂林,其云:“大约在9月上旬,张大千一行又经过水陆路跋涉,终于从柳州达到了桂林。张大千这次来桂林,也已是第二次了。1936年上半年他就曾来过桂林一次……张大千还与马万里合作了《桂林独秀峰》、《云溪精舍图卷》等画,由徐悲鸿题字作序。那一次的桂林之游,给张大千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2]
 
他们二人的叙述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杨益群书中所说的张大千与马万里合作,并由徐悲鸿题序的《桂林独秀峰》,张大千的署款是:“戊寅八月九日与万里道兄同登桂林独秀峰合写此幅。大千居士爰。” 戊寅即1938年。故杨益群所说的张大千1936年来过桂林明显存在错误。
 
另外提及的《云溪精舍图卷》则是马万里在1935年创作的作品,1940年由马万里携至四川成都张大千处,张大千欣然提笔为之题卷首云:“云溪精舍图”,署款:“庚辰(1940年)六月题似万里吾兄,即乞教正。大千弟爰青城山中。”并且此图徐悲鸿并没有作序。李永翘所说的这两幅作品创作时间与1936年相去甚远,故其观点明显错误。
 
其实张大千只来过一次广西桂林,时间是1938年9月中下旬。时张大千一家由香港转梧州至四川,行至梧州便接到当时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的邀请,约他去桂林一游,信中还写到徐悲鸿也在桂林,张大千本来要急着回四川,收到来信后一看,一方面是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邀请,另一方面又可与老友徐悲鸿一聚,因此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张大千到桂林后,收到了桂林当局与当地美术界的热烈欢迎,“10月3日,广西美术会在桂林秀峰酒店设宴欢迎,与会者有徐悲鸿、马万里、林素园、张家谣、龙潭、林泉(林半觉)、钟惠若、黄楚客等三十多人。在欢迎会上,大家获瞻了张先生的风采:岸然的道貌,留着尺来长的胡须;矮胖的身材,穿着粗布长衫,颇有古名士的风度。”[3]
 
晚宴上,张大千讲述了他一路上目睹日军的暴行以及自己险遭日军逮捕,又如何逃离魔爪的经历,林半觉佩服张大千的胆识,还将之整理成文《记张大千先生》并发表于1939年第3期《逸史》,随后又写出《赠张大千》诗文一首,诗云:“大千先生由旧京脱险南来,得徐悲鸿先生之介,获交大雅,何幸如之?听其述出颐和园,入敌营事,侠肠画心,令人佩服,谨缀一律奉赠:破碎山河画不成,先生此语使人惊。石涛那识丹心苦?松雪难逃青史评。敢捋虎须为画笔,能携鸠侣过夷营。蜀中终是偏安局,莫让虬髯善用兵!”[4]

 \

张大千《九百石印精舍图卷》1938年 广西博物馆藏
 

\

张大千题《九百石印精舍图》1940 广西博物馆藏
 
经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安排,由李济深亲自陪同张大千、徐悲鸿二人,游览阳朔。在桂林期间,张大千与徐悲鸿、马万里等人经常进行艺术交流,三人还合作了多幅作品以纪念此份情谊。张大千与马万里、徐悲鸿合作了《桂林独秀峰》,张大千还为老友马万里创作了《九百石印精舍图卷》。此外,张大千还创作了《阳朔山水》、《漓江之晨》、《漓水客舟》等数幅以桂林、漓江为题材的山水画,可惜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目前唯见《阳朔山水》,弥足珍贵。
 
徐悲鸿对张大千的绘画艺术颇为赞扬,认为张大千的绘画与古人相比毫不逊色,他在《中国今日之名画家》中说:“大千潇洒,富于才思,未尝见其怒骂,但嬉笑已成文章,山水能尽南北之变(非仅指宗派,乃指造化本身),写莲花尤有会心,倘能舍弃浅绛,便益见本家面目。近作花鸟,多系写生,神韵秀丽,欲与宋人争席。夫能山水、人物、花鸟,俱卓然自立,虽欲不号之曰大家,其可得乎?”[5]他认为张大千“以其卓绝之天才,湛深之工力,在中国绘画史上之造诣……其突过有明诸贤山水,与元人争席。”[6]最终认为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7]
 

\

五代 董源 《溪岸图》
 
在张大千离开桂林之前,徐悲鸿邀请张大千欣赏自己收藏的董源山水画作品《溪岸图》,二人一同观摩,对传统中国画有着深刻研究的张大千深知此画的价值,爱不释手,赞叹有加,提出了借回观摩、研究的请求,徐悲鸿虽然也深爱此画,但对于张大千的请求还是慷慨应允,其在《西江漂流日记》中记述了这一千古佳话:“张大千兄辗转由北平脱离虎口过转港,九月中自梧州电告欲来桂林阳朔,以交通阻滞,历多日乃至……余新得之北苑水邨巨帧,虽绢本旧损,但款及贾似道、柯九思藏印皆可见。而树法、房舍、人物极精。其近远山冈皴法以及全幅章法皆视内府所藏两帧,及景祥孙藏卷,今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院者为佳,仅底本不及三幅之干净,则以久在南中之故。至其树法之自然,居其先者,不可得见。言其后起,若巨然、范宽、李成、郭熙俱未之逮,其平生所作,当有不少杰构,盛名千古,非偶然也。大千见之赞叹惊奇,知我欲挟以出国,坚谓此中有许多资人深长研究处,请携以借观数月,余即应之。”[8]

\

徐悲鸿藏金农《风雨归舟》

\

徐悲鸿题金农《风雨归舟》局部1950年
 
然而,徐悲鸿心爱的此幅图卷被张大千一借就是六年,这其中徐悲鸿的心态我们无法得知,但从他1945年的记述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怨言。直至1944年,张大千得知徐悲鸿住在重庆,并了解到徐悲鸿对自己收藏的金农的《风雨归舟图》十分喜爱,遂托自己的胞弟张目寒带去赠与徐悲鸿,徐悲鸿如获至宝,其在1950年题金冬心《风雨归舟图》(现存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云:“此乃中国古画中奇迹之一。平生所见,若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宋人《雪景》、周东村《北溟图》与此幅可谓现世界所存在中国山水画中四支柱。古今虽艳称荆、关、董、巨,荆、董画世尚有之,巨然卑卑,俱难当吾选也。1938初秋,大千由桂林挟吾董源巨帧去。1944春,吾居重庆,大千知吾所爱其藏中精品冬心此幅,遂托目寒赠吾,吾亦欣然,因吾以画品为重,不计名字也。1950悲鸿记其因缘如此。”(见徐悲鸿题《风雨归舟图》)其在《收藏述略》中亦云:“吾偶得北苑巨帧水村画,大千亟爱之,吾即奉赠,大千亦以所心赏之冬正(心)《风雨归舟》为报,此为冬正(心)最精之作。”[9]两人各有所好,各有所取,这段书画互易的佳话也见证了两人的朋友情感。
 
二、张大千笔下的广西桂林山水画创作
 
张大千以广西桂林山水为题材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目前可信为真迹的有三幅,分别是《桂林独秀峰》、《九百石印精舍图卷》、《兴坪山水》。见于历史记载的还有《桂林洞壑》、《漓江之晨》、《漓水客舟》等数幅以桂林、漓江为题材的山水画,已经散佚不见。

\

张大千 《桂林独秀峰》1938年 广西博物馆藏
 
《桂林独秀峰》,创作于1938年,现藏广西博物馆,此图分为四段,自右至左,第一段是徐悲鸿的题词:“卓尔不群,戊寅初秋,悲鸿。”纵33.8cm,横124cm。第二段是马万里创作的《桂林独秀峰》,纵33.8cm,横46cm。
 
图中近处环水绕山,小亭掩映其间,独秀峰高高矗立,直入云天,山顶一老树自左而右斜出,造型奇特,不拘常态,别有一番景致。画中左边题记:“戊寅六月重游桂林为独秀峰写照,曼庐居士题记。”第三段是张大千创作的《桂林独秀峰》,纵33.8cm,横46cm。图中云雾四起,主峰突兀,远山依次渐小,独秀峰如仙境一般耸立,山腰丛树茂密,山上石径盘旋,如临仙台。作品用笔厚重,苍劲有力,传统笔墨功夫可见一斑。造型严谨,一望便知从写生的来,生意盎然。画中右上角题云:“戊寅八月九日与万里道兄同登桂林独秀峰,合写此幅。大千居士爰。”第四段是徐悲鸿、马一浮、潘伯鹰、徐邦达等人的题跋。
 
这些题跋在后人的重新装裱过程中出现了顺序上的错乱,现在此图第四段题跋中自右至左第一节是徐悲鸿为马万里画展所作的《马万里画展序言》,毛笔书写,与此图毫无关系,且书写时间是在1936年,比此图创作早两年的时间。不知道是否是作者有意将徐悲鸿撰写的画展序言放置此处,以示纪念。还有第五节徐悲鸿的题跋是在1938年,却在重新装裱的时候放在了1939年张镜明在四川成都题写跋语的后面。但无论如何,此图都将张大千与徐悲鸿、马万里二人的友情永远地记录在宣纸之上。

\

张大千《九百石印精舍图卷》1938年 广西博物馆藏
 
《九百石印精舍图卷》,创作于1938年,现藏广西博物馆,纵31.5cm,横131cm。此图是张大千为马万里所创作,因为马万里不仅绘画艺术高超,而且制印水平相当了得,其制印的书斋名为“九百石印精舍”,自称制印已经多达九百余方。

张大千也深为佩服,邃创作此图以赠。张大千于画面右上方自题云:“戊寅秋日,桂林旅,次为万里道兄写,乞正。大千张爰。”钤白文方印“大千大利”、“张爰私印”,朱文椭圆形印“大风堂”。马万里对此图珍爱有加,并自选168枚自刻印章钤于图后,还请周天游、马一浮、胡小石、吴镜予等人予以题跋。1940年,马万里过蜀,与张大千同游青城山,张大千又在该卷前补题“陶铸吉金乐石”,落款:“既为万里老长兄作图,越三年携来青城复题其耑,蝯。”

此图算不上张大千的精品,画的相对比较简单,但用笔自由,惜墨如金。全图以淡墨、淡笔为之,画马万里的“九百石印精舍”于山洞之中,作者还将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表现的恰到好处,几笔重墨的直接涂抹与几笔淡墨的随心勾勒表现出钟乳石的千奇百怪与造化神功。近处丛竹与芭蕉浓淡相宜,既符合南方地域的特点,又营造了文人书斋的情趣。

\

张大千 《兴坪山水》1939年
 
《兴坪山水》,创作于1939年,现藏广西博物馆,纵128cm,横64cm。画面右上方作者自题:“阳朔佳山水,还应甲桂林。卜居曾有约,魂梦接清音。去年秋与李任潮、徐悲鸿买舟桂林,沿漓以至阳朔,舟过兴坪,山水清廉,流连经旬,因结卜邻之约。己卯二月,写此并记。大千张爰。”钤朱文方印“张爰”、白文方印“张大千”。画面左上方作者又有补款:“时仙先生方家正之。大千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大千,大风堂”。作者上款中的“时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目前已无法查证,此款亦也没有纪年。

从画面布局来看,属于后补。画面右上方的题款位置恰到好处,明显此款属于后来送人时另外加补的,而不是当初创作时一气呵成的。此图是张大千回到重庆后第二年,回忆与徐悲鸿、李济深同游桂林漓江之事,以兴坪山水为题材进行的创作。此图属于全景式构图,近景画漓江自左向右上角缓缓展开,江上两只小舟顺水而行,中景山峦起伏,三间屋舍掩映于丛林之中,远景山峰耸立,依次渐远。整幅作品清雅宁静,意境悠远。

\

张大千 《阳朔山水》1950年 广西博物馆藏
 
此外,广西博物馆还藏有一幅张大千于1950年创作的《阳朔山水》,纵90cm,横41cm。画面左上方自题:“阳朔佳山水,多应甲桂林。卜居曾有约,魂梦接清音。岁戊寅,倭寇陷北平之明年,予自两粤间关还蜀,得与任潮先生、悲鸿同社,同舟发桂林,下漓江,至阳朔,有卜居兴坪之约,忽忽已是十四年事,竺笙自港致函,称任公寓□嘱画,因为写此以报,不遗在远,更乞教正。庚寅夏,弟张爰,时在大吉岭。”钤白文方印“张爰私印”、朱文方印“大千”。


此幅作品作者署庚寅年款,但款识中却说与任潮、徐悲鸿同游桂林漓江是十四年前的事,但事实上三人同游漓江是在1938年,应该是十二年前之事。结合上一张《兴坪山水》中的题款来说,也可说明此处之错误。是张大千记错了,还是这是一张伪作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
 
上述前三幅作品均是张大千早期作品,创作于他去敦煌临摹壁画之前,这一时期张大千的绘画主要是以临古加写生为主,此时他对于临摹与写生有着很深的理解,其云:“今人学画,每不知临古与写生二者不可偏废。临古,犹士人读古人书,学为文章;写生,则详审造化形态之真谛,如山水之路源,花木之茁长、人物之动态,等等。举凡物理人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而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下笔始无舛讹耳。”[10]他认为临古与写生是不矛盾的,他说:“学习古人要进得去出得来,师古而不泥古,要不落前人窠臼,要有个人风格。”[11]写生“要领略山川灵气,不是说游历到那儿就算完事了,实在是要深入其间,栖息其中,朝夕孕育,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融会贯通,所谓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能绘出传神的画。”[12]


这三幅作品既有临古的影子又有写生的痕迹,属于临古与写生相结合的作品,如《桂林独秀峰》是完全写生而来,《九百石印精舍图卷》中山石的造型有明显的写生痕迹,这两幅作品临古的痕迹较弱。《兴坪山水》虽然是作者根据桂林游记的回忆创作,但山的造型与桂林山水有着不小的差距,明显是受到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影响,张大千也经常在画论中对北宋山水画津津称道,其云:“对我国古代的山水画,我最佩服的是北宋四大家,即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这几位大师的山水画,可称构图宏大,峰脉连绵,笔法豪放,气势幽远,不愧为山水画的百代宗师。”[13]
 
这次桂林之行虽然短暂,但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桂林创作的或以桂林题材创作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桂林的艺术活动与当时他的绘画艺术风格。晚年的张大千对桂林之游还颇为怀念,其于1977年在美国题《侯北人作桂林山水图》中云:“八桂山水系梦浑,七星独秀足幽寻。漓江不管人离别,翘首西南泪满襟。桂林之游,忽忽已是三十年前事,不胜感喟。”[14]即为证明。
 
 
参考文献
[1]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p146
[2]李永翘.张大千系列丛书:画坛皇帝[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p661
[3]魏华龄,李建平.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p104
[4]林半觉.赠张大千[J].逸史,1939(3)
[5]徐悲鸿.中国今日之名画家[A]//王震.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p87
[6]徐悲鸿.张大千与敦煌壁画[A]//王震.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p124
[7]徐悲鸿.张大千画集序[A]//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大千生平和艺术[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p3-4
[8]徐悲鸿.西江漂流日记[N].新民报,1938-12-9
[9]徐悲鸿.收藏述略[A]//王震.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p125
[10]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p42
[11]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p36
[12]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p74
[13]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p25
[14]李永翘.张大千诗文集[Z].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p656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