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新闻 > 时代艺术报道 >
常书鸿给张大千的绝密信,首次披露,读罢令人感慨不已!

常书鸿给张大千的绝密信,首次披露,读罢令人感慨不已!

时间:2022-01-17 14:30:57 来源: 作者:张問骅

常书鸿给张大千的绝密信,首次披露,读罢令人感慨不已!

\
给张大千先生的一封信

—— 写在父亲诞辰114周年之际

文/ 常嘉皋

 
        今天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1904年4月6日(光绪三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午时,我父亲常书鸿出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西湖边的旗营,杭州人也称“旗下营” 。因为是龙年,这一天又是惊蛰,家里人觉得是个好兆头,爷爷给父亲起了乳名叫:'灵官'。

\

▲刚到法国时的常书鸿(常嘉皋提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杭州的山光水色,画桥烟柳,激发了父亲绘画的灵感。11岁时学画国画,12岁时用木炭画人像,将收入用来补贴家里。爷爷也希望父亲能多为家里分担忧愁,1918年父亲遵照爷爷的嘱托,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选择了染织科。1923年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

▲常书鸿1932年摄于法国(常嘉皋提供)      

\

▲1941年常书鸿在重庆沙坪坝一带写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是年轻一代的中国画家向往的世界艺术中心。1927年6月,父亲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登上了驶往艺术天堂法国的邮船。杭州虽然少了一位年轻的教书匠,但巴黎却多了一位渴望艺术的中国青年。父亲尽情地在艺术的世界里遨游。1936年冬天,已经在法国留学十年的父亲,在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发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并参观了吉美博物馆的敦煌彩色绢画,祖国绚丽辉煌的艺术宝库震撼了他的心灵,并决定回国去追求那艺术的瑰宝。

\

▲1935年在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左起:王临乙、常书鸿、吕斯百、李有行)  

\

▲1935年留法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右3常书鸿、右5王临乙、左2吕斯百)    
        1943年3月,经过艰难曲折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启程前往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当时正在莫高窟的张大千得知后非常高兴,派儿子张心智和侄儿张心德代表自己,去半路上迎接。大千先生还亲自下厨做菜,设宴款待。并送我父亲到莫高窟中寺的皇庆寺安宿。自那以后,父母在这里一住就是近50年(现在作为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的一部分和张大千住过的上寺,对外开放)。

\

▲1943年常书鸿(右12)和张大千(右14)等在榆林窟
大千先生离开之前语重心沉言辞恳切地说:“ 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无期徒刑呀'。说着就拿出一个纸卷,并说:'我走后你再打开”。我父亲打开看,是大千先生画的一幅寻找蘑菇的路线图。
莫高窟地处沙漠边缘,生活非常艰难,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大千先生的“蘑菇图”帮父亲找到了一片蘑菇生长地,不时地可以采点鲜蘑菇,改善生活。

\

从此父亲也很钟爱蘑菇,还作了一首蘑菇的打油诗:“敦煌苦,孤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故人多”。不但充分体现了父亲与大千先生的深厚友谊,而且大千先生与我母亲的家族也有很深的交往,母亲的二伯父李瑞清是大千先生的恩师,母亲称大千先生为'八叔',20岁时想拜他为师学绘画,但大千先生却谦虚的称呼母亲为'师妹',使得母亲从他那学到了很多的绘画知识和技法。

\

▲1956年本文作者常嘉皋和父母常书鸿、李承仙在莫高窟大泉河畔
       随着时代的变迁,转眼到了1980年,这年3、4月间,应德国驻中国大使魏克特先生邀请,父母访问了德国。访问结束后,父母及翻译屠敏华3人回到北京,被告知暂时不必回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父母身心受到很大的刺激。父亲内心非常苦闷和难过,痛惜在失去了十年动乱浪费掉的宝贵时光后,如今又陷入了这种没完没了的恩恩怨怨、是非之中……
看到父亲穿着背心的照片真让人心碎!当时正值夏日,于其说天气烦热,不如说父亲的心情烦闷。在这种让人透不过气的环境中,父亲思前想后,感慨万分,提笔给大千先生写了这封信(见图)。

\

▲1980年常书鸿给赠给张大千的书籍上签字留念(常嘉皋提供)
信的开头只是用:“十年动乱人事沧桑,”寥寥数语一笔代过,而对自己所吃的苦,受的难,只字未提,只是提到“科学研究工作迄未能开展,卅余年碌碌过去尸位素餐,实无颜愧对故旧矣。”体现了把自己终生都奉献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一位学者的胸怀大志,而当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一种非常无奈的心情,但初心未泯。

\\

▲常书鸿写给张大千信的手迹(常嘉皋提供)
今天把这些文图奉献给大家,是想替父母说出当年埋在二位老人心中的隐痛。愿上天有灵转告父母,大家会理解两位老人一生的追求,会看到两位老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附:《写给大千先生的信》内容

\

大千道兄赐鉴:
敦煌告别已匆匆卅七年矣,十年动乱人事沧桑,回首当年不胜依依怀旧之情,敦煌工作幸赖周总理关怀,自六三年至六六年四年兴修得以全面维修,从兹南北上下桥梁栈道畅行无阻,参观巡礼较为安全矣。但科学研究工作迄未能开展,卅余年碌碌过去尸位素餐,实无颜愧对故旧矣。
老兄忠于绘事老而弥笃,闻之深为欣慰,祖国艺坛自齐璜、抱石先后作古后继无人。前年在台湾日报看到,寿辰与你的彩色照片,看到你长发美须气象万千,故友无恙不胜欣慰……
回忆当年在榆林窟之争历历在目,今不幸向公已先我们作古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矣!
昨天亚夫弟自西北来京知有美利坚之行父子团聚三十余年久别之后闻之不胜雀跃因托带此信,希以大陆艺坛事业为重早日耑返领导中华艺苑以及敦煌艺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幸承仙仍与我共同在敦煌工作,唯岳父母已于五七年六三年先后病故,知注并闻与此悔意。
敬颂福寿!
小弟常书鸿、李承仙同敬上
另附拙作《敦煌の艺术》一册,敦煌彩塑敦煌画片五套。请批评指正又及。

注释:
1、老而弥笃 :成语解释:更加;笃:深厚。 人越老对某事物的感情越深厚。
2、尸位素餐:是汉语成语,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3、抱石:傅抱石(1904.10.5-1965.9.29.) 中国著名画家理论家。
4、齐璜:(齐白石)(1864.1.1-1957.9.16.)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5、黄君壁(1898-1991)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
6、向公:(向达)(1900.2.19-1966.11.24.)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

\

▲常书鸿赠给张大千的书籍

\

▲1979年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印出版的《敦煌彩塑》明信片

\

▲1979年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印出版的《敦煌壁画》明信片

后记:


我父母亲生前遗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很有学术价值。给张大千先生的这封信,写于1980年,当时父母亲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心情很压抑,借给大千先生写信的机会,表露了当时的委屈和很无奈的心情。这件事是父母亲心路历程的重要节点。现在想来,令人心酸不已。在纪念父亲诞辰114周年之际,重读这封信,让世人了解父母亲当时的心迹,我想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2018年4月6日于日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