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大千绘事 >
张大千仿摹画作

张大千仿摹画作

时间:2014-09-13 10:02:00 来源:网络 作者:

张大千仿摹画作

\

张大千仿摹画作欣赏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18岁时,张大千随兄张善子赴日本留学,学习染织,兼习绘画。20岁时,张大千由日本回国,寓居上海,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农髯、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接着因婚姻问题,削发出家,当了一百多天和尚。还俗后,即以其佛门法名“大千”为号,从此全身心致力于书画创作。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徐悲鸿称其五百年来第一人!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对于石涛他尤为推崇,他用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把石涛的艺术比喻成万里长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最后成为了一代画宗。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1918年来到上海后,他与兄长坐海轮东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与染织技术。
1920年回国在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为老师学习书法。在上海期间他作画习书,以画水仙花见长,时人谓之"张水仙",同时他开始了以石涛艺术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渐江、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获得了"石涛专家"的美誉。
1936年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艺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40年代,张大千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同时还对莫高窟进行了编号,成为了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人,为保存文化遗产做了积极的贡献。
1943年他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此后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他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被称为了“东张西毕”。他荣获了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并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特颁赠七十六岁的张大千人文博士学位,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并在法国会见了毕加索。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庐山图》后,不幸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岁。

张大千,他不仅是一位最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而且是一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趣闻轶事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外美术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从大千的艺术历程看,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有评论家说“国画家能够上承古代美术遗产,兼摄世界美术之长,使国画的技巧、境界向上延伸一步的,在今天,只有张大千”。如果用“三象”来衡量,更能看出大千的过人才华。众所周知,所谓“三象”是指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即具象、印象、抽象三种。张大千早期从具象起步,中年走到印象,晚年再由印象走到抽象,成功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三步跨越,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扎实。

从中国美术史上看,一般画家能做到具象已属不错,成就大的也就停留在印象上,而大千一人通吃“三象”,且声誉日隆,这恐怕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很少见。即使从世界美术史上看,一个绘画艺术家能在具象、印象、抽象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也是凤毛麟角。可惜,由于大千1949年离开大陆,大陆藏家对大千晚年泼墨泼彩作品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原因是这类作品大多为半抽象和抽象,直接导致大千这类作品在大陆并不走俏,相反,早年大千模仿类作品却很受欢迎。然而,在国际画坛上,印象和抽象类的作品价格往往很高。拿油画家赵无极和朱德群来说,他们的抽象类作品价格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写实和印象类风格的画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