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破墨泼彩 >
梅兰芳早期的表演艺术 2

梅兰芳早期的表演艺术 2

时间:2014-04-09 16:24:00 来源:国家京剧院 作者:

演讲人:傅谨

  上海走红融合新戏路

  梅兰芳开始在上海走红。一个月六千两银子的报酬不是一个小价钱,虽然还比不上谭鑫培这样的大明星,但是也已经是一位二线领军人物。梅兰芳没有让剧院老板失望,剧院老板请梅兰芳演出,他说谭鑫培是一个月一万两千两银子的报酬,但有时甚至能给到两万两银子的高价,如此请谭鑫培到上海演出的老板几乎都赔本,请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的老板都挣钱。所以有时候一线明星不如二线明星好,就是因为一线明星的市场价格太高。而且梅兰芳的戏路很宽,到上海去演出的这个时期,梅兰芳已经成为京剧表演行当青衣中最受瞩目的一个明星。

  他走的是老师王瑶卿先生的路子。王瑶卿跟谭鑫培是一个时代,是京剧全盛时期最好的青衣演员之一。但是王瑶卿身体不好,嗓子很早就坏了,但是他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开创了旦行艺术的新天地,后来的“四大名旦”没有一个不是王瑶卿教出来的。

  他给梅兰芳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众所周知,京剧行当里面有旦行,但旦行也分几个小行当。比如青衣,扮演稍微成年点的二十几岁的女性,一般都是身世比较苦,穿的衣服是带点黑色的清淡色。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苦戏总是吸引人的,各个民族的舞台艺术中,这种悲的、苦的东西总是特别能抓住人,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青衣就是饰演苦难中的女性这样一种角色,这需要娴静、雅致。另外京剧旦行还有个小行当叫花旦,比如扮演丫头,需要演得活泼、可爱、调皮等。后来越剧里面凡是女性角色都叫花旦,但从京剧的角度看,青衣和花旦完全是两个行当,这两个行当从初学的时候,脚步就不一样,眼神也是不一样,唱念做打全部都是不一样。除青衣和花旦以外,旦行里面还有刀马旦,刀马旦有一点小武戏,武戏不要很重,但要会唱。除此,旦行中还有一个小行当叫武旦,武戏比较重,很多京剧演员都有扔枪、踢枪的动作,以往只有武旦干这个活。旦行里面主要就是分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这四个小行当。有人觉得扮演老太太的行当叫老旦,是不是也应在旦行里面。其实不然,老旦是男人的活儿,不是女人的活儿,老旦不需要演女性的风范,不需要有性别特征。而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需要有女性的特征,王瑶卿把这四个小行当融合在一起,开创出来一个新行当叫花衫。花衫这个行当就是希望像梅兰芳这样的演员能够介入。因为对于梅兰芳来说,他样样都有一点,但样样都不突出,比如武术不突出,他演武戏不太好,恐怕有困难;他唱什么都会很好,但是他又不是那个时代大家喜欢的唱腔,当时观众喜欢很刚烈的那种唱腔;他会表演,但大家知道他性格内敛。但是他刚刚能够兼各家之所长,可以将各家特点融为一体,并溶化进表演中。

  王瑶卿把新开创出来的行当命名为花衫,其实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我觉得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梅兰芳的路子,这些行当他都能演,并且他会把这四个小行当融合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梅兰芳饰演过《玉堂春》中的苏三、《彩楼配》中的王宝钏,也饰演过刀马旦的行当,他戏路很宽,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学,并且他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们后来说梅兰芳的特点是什么?中正平和。中正平和就是梅兰芳的艺术最简单的特点,其实也包括他在各个小行当之间寻找到的那条路。于是他演起来就特别的顺,特别受上海观众的欢迎。梅兰芳表演武戏,但不是特别激烈的那种武戏,我们想特别激烈的表演一定不符合梅兰芳的个性,也不是他的所长,他要演的就是有点“武”,但又不很饱,有唱,但又不是声嘶力竭。表演以含蓄为主,梅兰芳就是以这个特点取胜。

  在上海演出以后,梅兰芳的声誉越来越旺,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时他的票房已经是经常排行第一,我不是说他在京剧艺术方面已经在京城名列第一,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票房已经是京城第一。作为京剧行当第一人,谭鑫培当时就很感慨,他说自己那个时候票房卖不过别人,男的卖不过梅兰芳,女的卖不过刘喜魁,刘喜魁是另一位女性梆子演员。我觉得这也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市场的判断和艺术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最好的市场不见得是最好的艺术,票房卖得最好的,艺术不一定是最好的。谭鑫培那会已经年龄大了,只有老戏骨会去听他的戏,梅兰芳演戏则是各界的人都会去看去听。

  从上海演出回来以后,梅兰芳就开始出演时装新戏。当时上海的戏剧市场很发达,靠什么发达的呢?最初也没有什么名演员,没有很好的京剧演员,就是靠演时装新戏,就是靠演时事,即当时发生的事情,有点像现在所说的现实题材的戏,比如家长里短、家庭伦理等。当时发生的一些时事马上就有很多人编成戏然后搬到舞台上演出,很受欢迎,大家不是去看表演去了,是看故事去了,那些新的故事很吸引人,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

  清末民初的上海人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上海人把京剧搞得也很红火。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看到这些时装新戏后很受启发,他回北京以后也开始演时装新戏,比如《一缕麻》等,看他当时的照片,跟之前很不一样,在当时的人看来觉得美得不得了。这些时装新戏票房好不好?也不错。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前面所说到的,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上海都演时事戏,但是时事戏留下来了吗?没有留下来,当时上海红极一时的时事戏没有一个留下来的。但几百年前的经典剧目却一直流传到今天。所以一个人一时的成功、一时的失常并不见得能真正说明问题。梅兰芳受上海人的启发回北京后也演这些时事戏,肯定也赚钱,但是很快就发现这条路子不对。所以经过短时间后,梅兰芳开始寻找新的道路。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3年12月23日第C3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