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大千绘事 >
背后的故事,创张大千书法世界记录的作品

背后的故事,创张大千书法世界记录的作品

时间:2023-05-29 09:44:37 来源:菁华视界 作者:小纤

背后的故事,创张大千书法世界记录的作品


    在前不久结束的香港苏富比2023年春季拍卖会上,“中行庐藏画”之张大千行书《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序》以186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引人瞩目。原本许多藏家觉得成交价会停留在500万到800万的区间,结果使得许多人大跌眼镜。纷纷打听最后的买家是谁,又是因何缘由出到如此高价呢?

\


张群「中行庐」藏书画
张大千  行书  《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序
水墨纸本  立轴  一九八五年作
66.5X121.5公分
成交价:18,600,00港元
-为估价23倍-
 
*刷新张大千书法拍卖纪录*

\


2023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春季拍卖现场
张群「中行路」藏书画

张大千 行书 《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序

大千先生此书洋洋洒洒、气势如虹,尽精力、能力、目力之极将八百余字排布于近四尺整幅之上,字数之繁、尺幅之巨实为难得一见,更淋漓地展现了大千先生开张奇宕、方峻爽利的笔致,不愧为其叙事类书法的代表。然而类比其他书法作品高出百倍的价格,着实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我们收藏书法作品,除了其书法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更重要的因素吗?

 

01
意义非凡的作品


人人皆知大千先生因画成名,他的书法作品我们也能在展览会上见到,大多以几十万或百万的价位成交,但为何偏偏这幅《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序》高达1860万港币?
 
那是因为,这并不是一幅普通的书法作品,它对大千先生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是大千先生饱含感念之情,为他的终生挚友张群先生而献上的敬意。
 
两个人的职业与人脉圈子原本没有任何什么交集,却偏偏因书画结缘,成为彼此最信赖的人。此幅《张岳军先生印治石涛通景屏风序》就是见证二人友谊的“物证”,这幅行书,大千先生描述了他与张群在上海相识以及藏宝斗宝的往事,如今在张群先生70岁荣寿之际,他将珍藏多年的“天下第一石涛”十二条通景屏不自私秘,影印分赠同好,褒扬张群先生仁人治世之用心。
 
它所承载的,不光是一段历史,更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幅收藏品,它可以明码标价,但是作为一个见证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史的纪念品,它是无价的。

\


张大千与张群大千赏梅

故事还要从20世纪20年代说起,那时的大千先生还是一名青年画家,客居上海以卖画为业。他十分醉心于石涛、八大的作品,且经常拿来临摹,学到了不少本领。
 
也因为临摹的好,大千先生在上海画坛界名声大噪,旁人一提起张大千的名字,就会把他和石涛联系在一起。
 
1927年暮春,正在湖北身居要职的张群,也是个石涛迷,经常喜欢收藏石涛的画作,便来信请张大千画一幅石涛风格的山水扇面。
 
大千先生当即铺开扇面,模仿石涛的笔意写下一幅山水并题诗一首。张群拿到扇面后颇为欣赏,又向张大千求购了一幅“冬心笔意”的花卉扇面。
 
就这样,大千先生与张群因为这两幅扇面,结下了书画缘。
 
两年后,张群调任上海市市长,此时寄居上海的大千先生也得以在市长秘书冯若飞的引荐下,拜访了张群。
 
当大千先生见到张群所收藏的石涛《杜甫诗册》、《楷书道德经》及八大《东坡朝云轴》后,想要以石涛《宝掌和尚画像》和八大《山水人物册》争胜。又因为石涛、八大均虽以山水花卉著称,认为自己所藏的此人物画可谓绝无仅有,不禁得意起来。
 
大千先生以为张群会心生羡慕,不料他称赞之际,却取出石涛所绘的《竹石通景屏风十二幅》,上题“天下第一大滌子”正是自己恩师李瑞清的遗墨。

\


张群藏石涛《写竹通景十二屏》
现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馆
 
此刻,张大千不得不为张群的眼光魄力所折服从那时起,大千先生便将这位与他是同乡又同宗,长他十岁的张群先生以兄长相称,而后的岁月里张群先生也成为了替代早逝的张善子,处处照拂大千先生的兄长。
 
02
张群—蒋介石的拜把兄弟

\


蒋介石与张群
 
张群和蒋介石相交于微时。
 
那是1908年,张群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转赴日本就读于振武学堂时,就和蒋介石成为了同学。两人志趣相投,相得甚欢,一同加入了同盟会。
 
之后,在多个历史关口,张群都是和蒋介石一起并肩作战的。
 
比如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群与蒋介石一起偷渡回上海,一起参加了陈其美领导的上海起义。
 
起义成功后,蒋介石在黄郛任师长的第二十三师任团长,张群则任团参谋。1912年春,张群还和蒋介石结拜成了兄弟,蒋介石为兄,张群为弟。
 
蒋介石身边文武官员众多,张群可以说是为他效力时间最久的一个。从1911年开始,一直到蒋介石去世长达64年之久。 
 
当时蒋介石在党内有诸多反派,手下的文武官员们少不了有存异心的情况,很多人见异思迁。唯有张群对他从一而终,忠心耿耿。
 
也是因为两人的这层特殊的关系,晚年的大千先生想要去台湾定居时,张群为其在蒋介石前说了好话,最终才如得偿所愿。

03
大千先生的每个人生关口
都有张群助力
以大千先生的非凡经历,所识前朝遗老、书画名流、政商巨贾不计其数。然而论及折服之深、情谊之厚,当以张群为首。
 
多少年来,张群对张大千的关心与资助从未中断,特别是大千先生几个重要的人生关口,都有张群的协助

\


1972年「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开幕式
策展人达祥西(左二)与张大千夫妇
背景即为张群出借展件之一《泼彩四天下》

40年代,张群主持四川省政之时,多次关照过张大千的画业。
 
1943年5月,张大千携带敦煌临摹作品从西北返川,归途中也是因为有张群与何应钦的电令手谕,才免遭关卡的层层检查,使临摹作品得以完好地保存。张群还曾经安排军用飞机给大千运送一箱箱的颜料。
 
大千在敦煌的时候,也曾被人怀疑有毁画盗宝的嫌疑,陈立夫准备将张大千捉拿归案,其中也是张群托关系在多方沟通,才让张大千避免了牢狱之灾。
 
后来,张大千返回四川后,在成都、重庆两地举办《敦煌临摹作品展》,张群作为四川美协名誉主席,最先站出来支持他,为他赞助,让当时的四川教育厅厅长,直接拨款五万元作为画展的借用金。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与自己的十余名学生,在成都郊外租住的作画处金牛坝,也是张群让弟弟张达泗帮忙选择的。
 
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之时,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踏进张大千家里让他离开大陆,张大千不愿意,真正说服他的人是张群。张群没有劝大千离开台湾,而是从书画、乡土等方面劝说他去往印度:“可以去印度住住,考察阿旃陀石窟与敦煌石窟的异同。不习惯可以再回来嘛。”
 
大千先生这才采纳张群的建议,带着夫人和家眷离开,而那些临摹敦煌壁画和古代书画珍藏则“个人随身行李”为名,搭乘专机飞台。

\


「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
展览图录封面件
 
离开大陆后,大千先生雄心勃勃想要进军世界艺坛时,一开始他却面临了“滑铁卢”。1950 年张大千在印度新德里的“大千画展”以及在香港、曼谷的展览,几乎并未有作品售出。早年购买他书画的藏家,不是身陷大陆就是刚刚移民到香港、 台湾,一切都是百废待兴重头开始,几乎很难有人再有购买之能力。以至他“买山卖画计全疏”。
 
连续两年几无收入导致他在 1952 年移民阿根廷时,不得不出让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等名迹。然而最终却由于郑振铎和徐伯郊的斡旋卖给了北京故宫,售价仅237000港币。
 

\


郑振铎致徐伯郊的回购文物清单
其中包括张大千的多件藏品
 
这一行为令很多人不解,蒋介石听闻后更是震怒。因此即使张大千很想在台湾定居,但是蒋介石一直不肯放行,只能辗转阿根廷、巴西、美国,频频地举家搬迁,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大千先生在各国举办展览也少不了当时身为蒋介石“总统特使”张群的各种照顾和安排。最终也就是张群先生七十大寿这年,他借此机会为张大千向蒋介石求情,大千先生才能够回到台湾定居,也就是写这件书法作品的同年。
 

\


张大千回台湾定居与于右任(左一)、张群(右一)等人
在台北松山机场(1959年)

04
恩同再造的感情
张群对于大千先生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以说大千先生在很多时候把张群当成了自己早逝的哥哥张善子。大千先生知道张群喜欢收藏书画,为报答张群的恩情,大千先生也曾数为张群先生作画,可以说送给张群先生的都是最为用心、最代表其能力的作品。
 

\


1958年张大千为张群70大寿所作
《荷花通景屏》
215cm X 64cm X 4
 







戚宜君在《张大千外传》中写到:“若基于乡谊,或由于旧情,或系其他种种能够激起他兴趣的原因,不但是有求必应,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精神和时间,超水准的完成许多杰构持以赠人。像是他为张群八十寿辰所精心绘制的《长江万里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


1968年张大千为张群80大寿所作
《长江万里图》
53.2cm X 1979.5cm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在1968年完成的,当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视力极差,这幅长卷巨作,全图分为10个段落,有19米之长。整幅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壮丽宏伟的锦绣山河,后面在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都被这幅画所吸引,无数人争抢着这幅画作的复制品来珍藏。
 
1983年,大千先生不幸在台北去世,张群以95岁高龄出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老泪纵横之际,他为张大千写下挽联:“忧患共尝,艺文共赏,半生情谊,生死乃见,尽在不言中”。
 
两个人这种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更是在收藏界传为美谈。
 
可以说,这幅作品是两个人友谊很好的见证,从青年时代一直到垂垂老矣。跨越50多年,世态变迁,但这份情谊历久弥坚。
 
对于收藏者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不同,因为这些不同的背后是创作者投入了不同的心力和感情。最终我们收藏的是艺术品所承载着的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