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大千篆刻 >
張大千與其家鄉相關的印章及題署賞析

張大千與其家鄉相關的印章及題署賞析

时间:2021-03-30 13:53:18 来源: 歪道人382400 作者:楊詩雲

張大千與其家鄉相關的印章及題署賞析

   

1999年6月,詩雲曾在四川西蜀張大千藝術研究院以“張大千與其家鄉相關的印章賞析”為題,向與會者簡單的演講了一次,初稿在《榮寶齋》雜誌2004年3月/4月刊出,由於當時有些材料不在手中,所以講稿比較簡約,現在將原來的講稿內容加以補充完善,求教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指正。

簡 述

張大千先生一生之中有很多書畫作品的題署或鈐蓋的印章都與其家鄉相關。不論他是在國內或國外;不論他是青少年或耄耋之年都是如此,特別是他暮年還用過人們早已忘卻了的古老地名,除此,就他平時也常以一口流利的四川家鄉方言與親友或異鄉人對話,甚至,連作夢也常常夢見家鄉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張大千是一位熱愛赤縣神州、熱愛故國家鄉的藝術大師。給我們研究其里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
一,漢安張爰 漢安張大千 內江 內江張爰 內江大千
    這些都是大千先生的書畫中在其姓名前冠有自己家鄉地名的題款和印章。世人皆知大千先生是四川內江人,但是,當他老年時期為何又在自己姓名前加上“漢安”二字,“漢安”是人們早已忘卻了的古老(內江)地名,它是怎樣來的呢?這還得從其地理沿革說起。

\

    張大千先生生長在四川省內江縣,安良里,象鼻灣。
    內江是個丘陵地帶,位於四川成都和重慶之間,與隆昌、資陽、富順、安岳、榮昌等市縣交界。其當地盛產蔗糖,為全省之冠,所以經濟比較發達。漢安是內江的古稱,原屬益州犍為郡,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分資中縣置,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屬江陽郡,後來廢棄還蜀(郡治今內江市西)。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於中江(今沱江)之濱,漢安故城置漢安戍(shu),同年漢安改置資中郡中江縣(今內江市)。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父楊忠諱,改名內江,徙治漢安(故治今內江市西)。

\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大千先生已八十二歲,作畫題署為“漢安張爰”和“漢安大千爰” 。他用出生地的古縣名落款,為甚麼他到耄耋之年還要使用出生地的古老地名,筆者認為,這是其懷舊和思鄉的另一種表述。如他寓居巴西八德園題有“垂老可無歸國日,夢中滿意說鄉關”等的詩句就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20世紀30至40年代常用內江、 內江張爰 、內江大千印。除此之外經常見到的張大千帶有家鄉的或署款或印鑒,帶有蜀郡、蜀中、西川、西蜀等這還得從地里沿革說起。
秦滅古蜀國置蜀郡(即今四川),屬益州(州治成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將益州改為蜀郡。天寶十五載(756年),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蜀郡為成都府,長使為尹,又將四川分為劍南道東川,和劍南道西川(本文專談西川,即四川西部)。西川領一府成都,成都縣為府治,二十六州,其中有資州(即過去的資陽郡)領八縣,內江縣為其中之一。杜甫《題新津北橋樓》有:“西川供醉客,惟有此江郊”詩句。

\

二,蜀郡張爰、蜀郡張爰章、蜀人、蜀人張大千、蜀客、蜀中張爰等帶地名的或題署或印鑒,特別是他在異地作書畫題款慣用的一種方式,同時亦表明他自始至終熱愛故鄉的深情。這裡直得提的是大千署“蜀郡”、“蜀人”“蜀人張大千”、之“蜀”字非常獨特,雖是行楷書但有草意,其“目”部之中兩畫常寫為一橫畫,與外框橫畫連屬,往往下筆重,“蟲”部以一橫臥點或連筆兩點代之,緊接著連筆書“人”字,(圖9)這是他青年時的題款。

\

 “蜀人”即四川人。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曰:“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立為祠”。蘇軾《石鼻城》詩云:“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 “蜀人” (圖19)不知何人所刻,在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就常用。(圖20)印為長形,朱文仿大篆,有時用作引首章,如1949年3月作《覓句圖》就鈐有此印。
“蜀客”,即旅居的蜀中之客,抑或蜀地遊來之客。杜甫《赤甲》詩有“荊州鄭薛寄詩近,蜀客郤岑非我鄰”句。大千先生不論是在家鄉,或是出川旅居異國,都常在其書畫作品中鈐有“蜀客”印,這表明他不忘祖籍。在上世紀50年代末,寄居南美巴西時懷念故土作《蜀山圖》題詩云:“不見巴人作巴語,爭教蜀客鄰蜀山。 
“蜀客”里藉印有很多方,有長方形、方形,印文以朱文居多,不少是仿先秦古璽。廣州篆刻家李尹桑先生在1933年歲癸酉長至前二日(西曆6月20日),為大千先生治了”蜀客”(圖21)白文印,印面1.5cm見方,(圖22)不知何人所刻,印面為1.4cm見方,(圖23)方形朱文印,不知何人所刻,印面為1.5cm見方。(圖24、25、26)三方半通朱文印和一方白文方形印(圖27),刻者皆不詳,多仿秦漢古缽,但各有妙趣。

\

     “蜀中張爰”印(圖28),是大千先生最常用印之一。蜀中,即四川。王維《故人張湮工詩善易蔔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云:“蜀中夫子時開卦,洛水書生解詠詩”。
“蜀中張爰”白文仿漢繆篆印,不知何人所刻,此印多用在大千出國之前。(見圖)
“蜀中張爰”印是大千先生最常用印之一。蜀中,即四川。王維《故人張湮工詩善易蔔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云:“蜀中夫子時開卦,洛水書生解詠詩”。
三,西川張八、西川張爰、西蜀張爰、西蜀張爰之鈢(璽)、西蜀張爰字大千、西蜀張爰字大千書畫印 。

\

這是大千以西川、西蜀為籍貫印。“西川張八”, “張八”有一段來歷。“八”為張大千的排行。其父親張懷忠,母曾氏生下其兄弟姊共十一人,張大千行八,故兄姐叫他八弟,侄輩稱他為八叔,父母和長輩叫他老八,朋輩呼他八兄。成名後世人尊稱他八爺等。在大千之上還有一個姐姐叫正恒名瓊枝(因是女子不在正排行中)。大千先生說:予畫幼承母訓,稍長從兄善子學人馬故實,先姊瓊枝為寫生花鳥(見《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序)。大千下面還有一個小弟君綬排行九,1922年溺水死去。
“西蜀”即四川之西,。杜甫《大雨》:“西蜀冬不雪,春農尚嗷嗷”。
“西川張爰” (圖29)白文印1968年張群為祝張大千七十華誕,以雞血石請篆刻家曾紹杰先生敬刻。
西川張八”(圖30),這方長形朱文仿先秦古璽印,是大千先生的早年自刻作品,多鈐於大千三十五歲前的一些繪畫作品中。
“西川張八”(圖31)白文仿漢印,王壯為(注25)1959年為大千刻,印面為1.95cm,布白挪讓合理,”川”字彎曲雖不太大,但感覺似在流動。此印以光潔秀美取勝。
 “西蜀張爰”(圖32)鳥蟲篆白文印為方介堪1975年刻,1.9cm見方,線描優美,裝飾性強,特別是”張”字造型如飛鳥展翅,形態栩栩如生,是這方印的特點。有邊款八行:“自一九七二年退休以來,息影林下,老眼未花。近見大風堂影印畫冊,知大千健在巴西,留連海外,值此,鶯飛草長,春滿山居,故作鳥蟲書印以示殷切之情。投比遐方,聊當竹報,倘來日觀光祖國,重話滬濱,以此印澄亦快事也。越三年暮春三月,介堪方岩記於溫州蟬園”。
“西蜀張爰之鈢”(圖33、34)仿先秦古璽白文官印,兩印為方介堪所刻,印面一為2.8cm見方;另一為2.2cm見方,大的一方刻於1979年,有邊款五行:“重洋遠隔,晤會良難,相思卅載,夢勞江關,披圖覽勝,如見君顏,鐫之貞石,以表我懷。己未二月望日寄以大千吾兄口正,介堪,時年七十九。
“西蜀張爰字大千”(圖35)白文篆印是里藉姓名表字合稱,這方印作者不詳,印寬2.3cm,高2.4cm。印文也有其出處。1929年張大千作《三十歲自寫像》中堂(高185cm、寬97cm),圖中以枝幹蒼虯為背景,設色簡淡,幾根剛柔相濟的線條鉤勒出大千身著無領素衫,側身抄手而立,濃髯垂胸,目光炯炯’瀟灑脫俗,神采飛揚的“道骨仙風”肖像。畫心和四周題寫滿布,其中有大千恩師曾熙、以及黃賓虹、葉恭綽、謝無量、趙熙等三十個書畫名人題跋,其中楊度題句最引人注目,詩云:“秀目長髯美少年,松間箕坐若神仙,問誰自寫風流格,西蜀張爰字大千”。最末一句似此印的出處。
“西蜀張爰字大千書畫印”(圖36)白文印,不知何人所刻,印面2.6cm見方。為張大千20世紀30至40年代常用之書畫印章。

\

      四,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此印語出蘇軾《醉落魂·述懷》下闋詞雲:“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這是東坡先生在異地思鄉時所作。“西南”是指其家鄉四川,“東南”指川外的東南方。張大千是四川人,去國飄泊數十年,未得歸故里,時時思念家鄉。他雖然“行遍歐洲南北美”各大城市及名勝,但還是覺得家鄉好,嘗有詩云“看山還看故山親”。1959年大千先生六十歲,他請篆刻高手治“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蘇軾詞作“長”,大千印語作“常”)閑章用,其實亦是先生思鄉的“述懷”,同時也向他人表明作者的里籍區域。張大千敬仰蘇學士的詩文、書畫以及人品,就連穿戴也仿效之。他巧妙地借用坡翁這句詞入印,可謂雅人深致。(未完待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