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飞弦 > 大风堂渊源 >
观展·湖南美术馆曾熙书画展

观展·湖南美术馆曾熙书画展

时间:2022-01-17 14:45:18 来源:子游派 作者:子游派

观展·湖南美术馆曾熙书画展

\

\\\\
观展
湖南美术馆曾熙书画展

引  言


2021年的初冬,因疫情我准备从上海入京受阻,然后回长沙半月期间,有缘相遇了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的“独留苍翠照山川——纪念曾熙诞辰160周年书画特展”。之前,本人并没有对曾熙先生做过太多了解,只知道他是张大千、张善孖、姜丹书等人的书法老师,是20世纪在上海的湖南人,是民国期间的艺术名流,在书法上有非常高的名望,但并不知道他五种字体都能写得那么好,而其绘画作品也只是在几次拍卖会上见过,感觉他的画还没有太多的个人面貌,也就没有往深处去想。早两年,杭州的老乡李海波送给我一册曾熙先生的作品集,看了很喜欢,方知曾熙先生非等闲之辈,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不凡的成就,其作品有正大气象,气格不俗,文质高妙,有精神气,印象深刻。据说,长沙的这次展览,湖南美术馆派人特地远行上海,与曾先生家属后代有了很好的交流和约定,才有我们看到曾熙先生的精品力作自上海移至长沙,这样一位书画大家能在长沙呈现他的艺术成果和文献,是非常有意义的。

\\\\

那日下午(12月12日),进入展厅时,还真让我为之一震,这么好的作品陈列和作品分类,展示出的气息也与作品的文质相吻合,精致而富有宽松的味道。我感觉,应该是湖南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好的艺术展览,感谢工作人员的用心与辛勤付出,以及曾先生家属对此次展览的支持。置身于展厅内,想象着此刻曾先生就在我们面前,他一切一切的过往,他那些精神上的导引,使得我们观展时更添几分敬畏之心。展览作品的有效归类,使读者很快了解到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书体上的变迁过程,包括曾先生最后十年里涉及的绘画,颇有品相。展览看过之后,有缘与湖南美术馆田绍登馆长茶歇时,聊到曾先生的艺术成就,感受到近百年来对曾先生的学术研究严重不足,感知百余年前的曾先生,的确了不起,文质一流,品味高洁,为人和善,在读到文献部分时,方觉得之后的艺术史书写者们,严重低估了曾先生在书法绘画上,以及对中国艺术的人文价值的贡献。观看此展览,让我有许多思考,并留下以下的文字,以表对曾先生的崇敬之情。

 \\\\\\

从展览的前言中能够大致了解,曾熙先生的历史:“自甲午战争爆发时,他投笔从戎,赴山海关防御敌寇;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他参与了康有为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支持维新运动。同时,曾熙也积极投入到湖南教育事业,且成绩斐然。他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创办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现衡阳师范学院)并出任监督,后又担任湖南高等学堂(现湖南大学)的监督和湖南省教育会副会长等职,为湖南培养了大批的有识之士。另外,他也在辛亥革命之后,被推举为湖南省咨议局副局长,辅助时任湖南省都督的好友谭延闿完成参议会选举的工作。1915年,曾熙离开湖南政坛,因好友李瑞卿之邀移居上海,以鬻书画诗文及设帐授徒为业。至此,曾熙完成了从清末最后一批士人向民国第一批职业书家的转型。曾熙是一位诗、书、画兼擅的‘文人型’书家,其书风古穆敦厚,五体皆擅,兼容碑帖;画风古雅简致,强调以书入画,笔墨精妙,晚年曾熙名声鹊起,门下弟子满庭,其中如张大千、张善孖、姜丹书、胡小石、马宗霍等书画名家,都对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书法展厅里,与本次展览策展人周敏珏和策展助理陈元幸子一起观看,本部分以“吾心独有顽石知”为题、分四个专题呈现了曾熙先生的书法历程,其临习的大篆四条屏风格厚朴、高古,起收慢运而得,在此作品跋文可读其意:“以浑劲之笔为之,已成神绝,髯乃毁圆为方,颇肖马远,写亦略有逸趣。”这既算是临篆心得,也是曾先生的学习方案。与之不同的扇面右书《卫公叔敦》,字法属甲骨文,却尝试以龟版文临得,颇有味道,字形松脱,无甲骨尖刀刻印痕,取大篆汉碑之笔意入纸,兼有古意而破刀法与笔法的范离,有精神气。另见《华山碑》临作,通篇字形稳中有灵,趋活泼显生机,与《张迁碑》方笔入纸不同,以平正见意趣,燕尾笔法明显,变化里求厚实,方圆有度,独具特色,诸多行笔的线条有质感,纯真无华,劲道而有奇趣。读其临书,篆也好,隶也好,都在诸多临习作品中兼用,此篆亦隶,此隶亦篆,打破壁垒,穿越时空。有一幅《雅量清言》对联,能融汉隶于楷,稚拙之意,呈大象,朴素沉厚,妙趣横生,显得不那么精熟,却得大气。另一件《隶书课图稿》长卷,足见曾先生的宽博。《论书扇面》也颇有格调。小楷《郑鼎臣叙述先令并感旧诗卷》太精妙,人所思,书如其人。我坚信,书与人是分不开的,一笔入纸,人格品位皆出笔端,此处既显示有钟繇之高古气息,又兼具豪迈湘人本色,与开阔、沉静、朴厚品质含蕴其中,得大雅,此等书艺,让人追慕。

\\\\

当年在上海,求书之人门庭若市,日常的书写,大多以欧字王字对付,流传甚广,而篆隶草书乃曾先生内心自我品位和气象,其心性纯厚大象。在楷书《寿屏》和《张黑女碑》作品里也凸显出来。我个人见到展厅里一幅《菜谱》手札,甚是喜欢。这种日常性书写,更能体现出曾先生书法精妙和天然成形的高度。我认为,艺术的好,是天然去雕饰,是本能初心,手随心动,随意而出,在书法里,能够创建一种平正,疏朗,文雅率性的品质,了不起。

\
\\\

我顺着展厅的画作去读,去想,去体味,不难发现曾先生的画,取法甚高,兼得品位和文质双重力量,那“画从古籀见传灯”的绘画艺术理念,已根深蒂固,他经历了“有古人有我”“有我无古人”的不同阶段,达到了自我超越的境界。最瞩目的画作如:《赠姚云江山水册》之系列,共十二帧,每一帧都在不同的境遇中,虽然是简洁空灵的造境,是古法,在笔与墨的节奏里造出那些山石树木,能够在纸上活泼泼,巧拙之间,时而点苔勾勒,时而皴染相合,时虚时浓,时淡时慢,由心而生的状态中,把时间与空间的穿越都带到了一个非真实与非眼中的山川丘壑里,让山色繁琐幻化成一种纯粹的个人心迹,或是石涛法,或弘仁法,或龚贤、八大、黄公望法等等,这种纯粹的对应,是文质的显现,是一种趣味的生发和笔墨的超越。想象中,他觉悟在自我与自然的观察中,心迹流露并没有受制于现实名山大川,受制于新派艺术潮流的干预,却能随着中国传统文脉当中的自然观,人文观,生命观的主要精神价值来用真心去体味其中的味和其中的道。这一套山水侧重也明显提到了黄公望、倪云林、戴本孝、恽南田、石涛等古贤的笔法取舍,还有他曾经游历过的山水美景。这些美好的印象在他的笔下,既有追慕,也能把曾经的印象记录下来,将此山水提纯的意味,是学与创之间最合适的对应。那心、手、眼的绝配,是气格生成的最大保障,是中国山水画本身具有的价值观。我以为,中国山水画历经久远,门派众多,手法繁杂,高手居多。在取舍之间,当然要选择与自我相符的品格来专注和生成一种个人气格和品位。曾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山水画,最主要的气格是平静、温雅、清疏、淡远以及松脱这些特质,这非常难得。虽然,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张大千等等,但秉性不同,取法也未必能够达到,这是很难走的一条路径,主要还是在于人格品味,修为等因素,或者是地域文化的秉性与智慧,这样选择与千百年来的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关,也不容易做到。正如先贤张载所言:“为天地立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道理,这些誓言一直影响到不同时代的读书人,读书人的担当精神,尤其在二百年以来的湖湘文化中的时空中,群英辈出,影响深远。

曾熙先生作为湘人,作为一个时代交替的读书人,也曾为他的时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括书法绘画上的贡献。有一组山水画册也说明了问题,《赠黄晓汀山水册》展出的两幅,其舒淡的笔墨,清亮松脱,呈现大气象,勾与勒的节奏也非常有质感。这样的松脱感,我们可以在黄宾虹先生的早期山水画作中找到,当年黄宾虹先与曾先生同时间在上海,黄宾虹先生这样的画法,虽然不被时人推崇,但有文心的艺术家们都把这种简略品格高洁的气息作为艺术修为和提升自我的毕竟必由之路,这率性而为的画法,曾先生是推崇并践行其中的。

\

\

\

展厅里,有套十二帧的《梅花图册》,以及单独的《梅花图》堪称精品,梅意很浓,疏朗开阔,各具神韵。而单独的那幅《梅花图》,竖式构图,题有“石肖南阜梅似晴江”。虚实得体,尤其石头造型,腕如仙人出手之妙,了無实意,淡若空云,那飘柔的线条若虚若幻,恰好白雲一团,与上方梅枝相搭,生机无限,笔意节奏趣味横生,彰显逸气,微妙之间,超凡于简、逸、淡、灵的品质,即豪迈浑然,又得意象外。

\

另有一幅《松》行笔若神龙在天,姿态活泼,一笔一笔写出劲松的气势和苍率。虽简洁构图,出奇不易,笔法爽快,却笔笔有精神。其他佳作也不甚点赞,此处不一一道来。有感于,正是因为曾先生他们这些有传统风骨的大文人在书画的世界里,传承着以天地供养,云烟供养的艺术品格,才有我们今天当下读到曾先生画作时的那份由衷的崇敬之心,古人说:“画如其人。”读画如见人,曾先生的山水也好,花鸟也罢,书法也好,思想也罢,故事也好。因为这次展览的呈现,也让我们后辈对这位100余年前的曾先生艺术人生有了一个全方位更多的了解和喜欢。他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那些事件、交往以及艺术精神的传递,已经慢慢地又开始了一种价值升华,他的个人年表出版,要感谢王中秀先生,曾迎三先生对此的付出,为我们这个繁华年代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这不仅仅是我们以及同辈后学要感恩古贤们给予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光亮闪烁,他们提供了非常大的能量,不仅仅是艺术和精神,还关乎体味到宇宙生命以及社会这一切一切的思索,更多的要在明灯一般的正能量人物中获得前行的动力。

曾熙先生的时代并没有远去,这次为纪念他诞辰160周年的书画特展,或许又是一次开启未来中国文化复兴的最佳契机。有缘的人,我相信多少都有一种与自我,与时代,与未来,在此刻,积聚无形的力量。我感觉,这种力量正是来自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一束一束的光芒,如同曾熙先生一样,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复兴带来希望。

2022年1月1日子游于北塘

\\\\\\

\

曾    熙Zeng Xi(1861~1930)

字子缉,号嗣元、俟园,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晚清民初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兼画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历任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现衡阳师范学院)监督、湖南高等学堂(现湖南大学)监督、湖南省咨议局副议长等职。辛亥革命后,被选为湖南省议会副议长。1915年,曾熙移居上海,以鬻书画诗文及设帐授徒为业。曾熙作为清末民初碑派书风的重要书家,时人将他与李瑞清合称为“南曾北李”,又与吴昌硕、黄宾虹、李瑞清并称为“海上四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