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飞弦 > 大风堂渊源 >
【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专栏】清与痴——李瑞清与他的教育事业

【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专栏】清与痴——李瑞清与他的教育事业

时间:2020-09-15 11:59:18 来源:硕士生第一党支部 作者: 艺东南

【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专栏】清与痴——李瑞清与他的教育事业

 




 
李瑞清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年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祖籍江西临川温圳镇(今属南昌进贤县)。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卒于民国九年(1920年)。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武昌起义后(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短短六年时间,经过他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两江师范学堂逐渐成为东南第一学府,甚至为后来鼎立全国的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先驱。
 

清与痴 ·济时策

 
1894年春,二十七岁的李瑞清与曾熙一同从长沙启程,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因倾慕明嘉靖年间杨淑山先生之为人,二人同借住在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松筠庵,此处正是杨先生的故居。
 
曾熙乃是李瑞清一生挚友,少时痴迷舞剑,后弃剑学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长沙天心阁与李瑞清结识,两人一见如故,寝共衾席,而出必同车马,从此共研书法。当时李瑞清尚有南北之见,他虽自幼学习书法,爱好观图书画,可后来竟然服膺了这位半路出家的“和尚”(两人后来确实一个当了和尚,一个成了道士),欣然放弃成见。
 
会试时,李瑞清因不善院体,仅中第二百二十七名贡士,所以留下参加殿试。正在等候考试的诸士子突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让李瑞清等人更感到救国救民的迫切。于是常常与曾熙、任寿国任寿文兄弟、杨仁山等人在丁立均家中谋救国诸事,只可恨一介书生,无权无职,又能耐时事如何。不过正是因为这份郁结之气让后来的李瑞清找到了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方向。
 
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战、金旅之战和威海卫之战后,清军全线溃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刚刚考完会试,李瑞清等士子在京等待发榜。议和的消息传来,瞬时间一石惊起千层浪,看似是议和,实则是城下之盟。四月初七、初八日,赴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连日在松筠庵(李瑞清住处)秘密会议,传看康有为所撰写的上书并签字,史称“公车上书”。可就在第二天,四月初九,清政府便急于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公车上书”已然成了一张废纸。
 
十二日后,李瑞清参加了殿试,并以二甲十五名荣登进士,钦点为庶吉士。尽管如此,可李瑞清并不开心,反而悲从中来。他不仅为国事而悲,就思念日久的母亲也不等他凯旋便撒手人寰,回到家中的李瑞清甚至来不及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清与痴· 振教育

 
1901年,李瑞清侍奉父亲由贵州返长沙养病,期间为父亲拟上云南总督魏光焘书,不仅审慎分析了各方局势,而且也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图强策略。
 
“……职道以为为滇之至计,一曰勤团练以实内,招游勇以御外。二曰广开矿以裕财源, 整商务以塞漏危; 三曰精机器以制械,扩学堂以育才; 四曰联官民以一志,抚土司而防边。”
 
此时的李瑞清已明确提出“扩学堂以育才”,施行教育救国,在《与张季直书》中,他直言“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更无第二条生路”。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封代拟的上书,使李瑞清受到了魏光焘的赏识,第二年(1902年)魏光焘邀请李瑞清赴云南学堂主讲《大学》。一个月后,魏光焘便改任两江总督,李瑞清作为魏光焘的幕僚也来到了南京,并且受聘为江南高等学堂监督。
 
其实,当时的李瑞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改变当时的教育局面,对于魏光焘如此委以教育重任,他不禁感叹自己“愧无济时策,空作尚书宾”。毕竟他也只是一个饱读了旧学的士子,而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等数任两江总督所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改变时局的新式教育,李瑞清对此毫无把握。
 
魏光焘仅仅做了两年的两江总督,于1904年10月离任,而此时好友曾熙也被湖南巡抚陆鼎元挖了墙角,奏请曾熙回籍办理学务,委任为南路师范学堂监督。此时的李瑞清只好回到北京等候差任。然而就在1905年年初时,他得道员的职缺,封旨又发回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任三江师范学堂监督,六月正式接替徐积余,并制定了整顿新计划。
 
《整顿三江学堂新计划》: “三江师范学堂规模既大,用钦浩繁,教习委员,不下百人之多,滥竽充数者,既不乏人。兼差支薪素不到堂者,亦复不少。代办监督李梅庵观察, 特订新章。各委员所司之事,无论其冗滥与否,暂不予以裁汰。惟须终日在堂,不准无故擅离。倘有自旷职守者,一经查明。立予撤差,断不姑容。至各教习亦悉仍其旧,但属令自认愿教何须学科,设认定后如不切实教授,亦即屏退,已分别传知各委员教习遵照。并举各教习现多因署假旋里,函约早日来堂以便甄订全校课程之事云。”( 1905 年8 月《中外日报》)
 
这一整顿计划就像是当年代父上书的下文,正中旧式学堂治学不严之要害,既顾及旧情,又严厉整顿,从此三江师范学堂被扶上了正轨。当月,清廷诏准袁世凯奏,自明年起,废除科举,推广新式教育,此时三江师范也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仍任监督。
 
全国上下虽正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大多改革者却不知新式教育该如何着手,清政府便委派这些新任监督“游历东瀛,藉资考究,以便回籍后遵照仿行”。1906年三月,李瑞清带着修改后的聘约亲赴日本,聘请了松元孝次郎等5名教习,加上留聘和新聘的日本教习,改制后的两江师范学堂总共10名日本教习在职。同时他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所定编制,整顿教务,调整学校组织架构,参照东京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取消了原来的速成科,强化了专业知识的长期教育,初步建立了两江师范学堂的专业教育框架体系。
 
在咨询校中的许多外国教授后,首创将“图画手工科”纳入教学体系。1907年九月,图画手工选科乙班入学,其中包括了后来编订中国第一本高等美术教材的姜丹书。姜丹书在后来的文章《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科之一页》中这样盛赞老师:“监督李瑞清眼光远大,且自己擅长书画,故提出主张,同时学生竭力争取,于是呈准学部,特别添设了图画手工科。”可见“图画手工科”落地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之后,李瑞清还大量扩充了教学科目和教育层级,将心理学和教育学作为师范学堂的基础,开设教育史、伦理学、训育论、学校行政等课程作补充,并建立了师范学堂、师范讲习所和附属中小学为一体的完整师范教育体系。
 
李瑞清还将目光从日本转向了更为先进的美国,他在上海建立留美预备学堂,聘请黄宾虹为国文教习,这所留美预备学校甚至早于民国才建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可见两江高级师范学堂正逐渐与国际学术潮流接轨,不仅引入了大量国外优良师资,而且本校培育的优秀学生也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教育力量注回到这所学校中,胡小石、姜丹书等皆出自李瑞清门下。
 
1911年六月,李瑞清回北京参加了全国教育会议,在第十三次会议中,李瑞清提出应增设修身一门,他提出:“法国及日本皆有此门而他国无之,以即以宗教为修身,而他国修身一门所包甚广,不似中国之狭义也。”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李瑞清几乎反其道而行之,修身内涵广阔,包含审美,而宗教则有益于修身,可以说李瑞清的思维广度绝不亚于蔡元培。
 

清与痴· 痴风义

 
七月,还在北京的李瑞清得知安徽、湖南二省发生严重饥荒,便将期间鬻书所得全部用来赈济灾民。八月,回到南京后不久,武昌起义便爆发了,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并成立江苏都督府,九月,战火迫近南京城,可是即使城陷之际,他依然率师生上课如常,美、日领事等都来劝他到兵舰或是领事馆中暂避风险,可他见师生留堂者仍有四十余人,便心定主意,不忍离去,愿与师生共风雨。他大义凛然地说道:“托庇外人吾所羞,吾义不欲生,使吾后世子孙出入此城,无愧可也。”一介书生有如此刚烈之语,实乃修身之真义!
 
城门即破,他却穿着朝服,衣冠堂皇地坐在堂上。入城的军民有感于李之风义,不忍加害,就把他放了。新政府成立后,江苏军政府都督程德全再三挽留,请他任新政府顾问官,李瑞清却拒绝再三。在回程德全的信中他如是说,“少窃科举,本图宦达”,但“秉性迂拙,无意荣进”,只求“使清黄冠归卧故里”,“如必相胁迫,义不苟活,虽沸鼎在前,曲戟加劲,所不惧也”。言辞恳切,态度坚决。
 
之后他便隐居做了道士,自署清道人,仍然以鬻书为生,且如果买家是真爱自己书法的话,“将不爱其金,请如其直以偿”。
 
所谓“清”者,大概为道家“三清”之清也,为清白之清也;为故国之清也。感念深思李瑞清的教育思想,都不如这一个“清”字了得。
 
【参考文献】
1.李瑞清.清道人遗集[M],黄山书社,2011
2.曾迎三.清道人年谱(一至五)[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014
3.菊南山.清道人传[J],东南文化,1995
4.吴守峰,李瑞清教育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和贡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年01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