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活动策划 > 作品鉴定 >
程恩嵘《张大千落款的书法鉴定》

程恩嵘《张大千落款的书法鉴定》

时间:2022-04-29 11:02:00 来源:铸山 作者:铸山

程恩嵘《张大千落款的书法鉴定》

\
程  恩  嵘  

CHENG EN RONG

 
程恩嵘,1962年生,山西太原人。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张大千研究会副会长,《张大千精品集》主编。一生钟情名家书画,尤以收藏张大千作品而著称。
 

张大千落款的书法鉴定 
文| 程恩嵘

翻开中国美术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千先生永远是一道靓丽的景观,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国画大师。他的艺术成就最高,市场价格最坚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张大千是位全能的画家,从题材上讲,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无一不精,无所不能。以技法而言,工笔、写意、泼墨、泼彩、没骨、水墨画,也是样样精通。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鉴藏家、旅行家、摄影家、美术教育家、美食家、园林艺术家,他的艺术人生可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众所周知,书法是鉴定一位书画家作品真伪最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书法虽然只是由若干个线条组合而成,可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包含了作者各种书写习惯,情感和思想等,蕴藏了太多的信息和秘密。
 
根据笔者二十多年对张大千先生作品的研究,依据其书法的字形变化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把他的书法归纳为早期(1919年-1933年左右);转折期(1934年-1943年左右);成熟期(1944年-1957年);晚期(1958年-1983年)。

 \

张大千   世间天下十一言联
294cm ×36.5cm   纸本   1937年

 
一、早期(1919年-1933年左右)
 
这是一个深入研习古人的时期。1919年,大千先生从日本回到上海后,拜师于曾熙、李瑞清门下,追随曾、李二师,“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努力从传统中借鉴,吸取营养。大千先生对自己在书法上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常常感叹是两位老师的悉心传授。本着“弟子为师服其劳”的态度,常以石门颂、华山碑、瘗鹤铭等诸碑联字集联,以供二师临池,并经常上门求教、问安,颇得二师喜爱。
 
因为曾熙和李瑞清一个喜欢石涛,一个酷爱八大。所以,大千先生在二位老师的影响下,对石涛、八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石涛身上下的功夫巨大,入木三分。作为一个才情兼备、悟性极高的人,他仿造的石涛作品已可乱真,当时就有了“石涛专家”的美誉,而且,石涛对张大千无论是在书法还是绘画,乃至于人格和情怀上的影响都是长期而深远的。

 \

张大千   拟石涛山水
220cm ×96cm   纸本   1930年代初

依照“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的原则,大千先生在此基础上又转师更多先贤,如任伯年、华岩、徐渭、陈洪绶、唐寅、董其昌等明清大家的作品都认真临摹过,对他们的代表作几乎都达到了“背临”的程度,从而为以后的厚积而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征总体来讲是字形瘦长,线条跌宕遒丽,粗放、不拘泥,较为清秀,用笔古拙。具体到上面的一组落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张”字的“弓”部首均带提钩;“爰”字上半部较小,中部笔画紧凑,下部舒展,仿佛带了一顶沙弥帽,还伴有“拱手作揖”之势。
 
二、转折期(1934年-1943年)左右
 
三十岁时,大千先生在江南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不过,一位艺术巨匠的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他不会停下探索、追求理想的脚步,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温润、富庶的江南给予了张大千生活和书法方面的滋养,为了追求、完善自己的艺术理想,大千先生也一直尝试着把北方山水那种坚实、厚重的风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所以,遵循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到现实中去观察、体会这些景物。
 
大千先生意识到,除了临摹,创作之外,如要得到大家全面的认可,就要学会“推销和经营”自己。所以到北平后,他结识了许多活跃于北方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溥心畬、于非闇、王雪涛等,与他们雅集不断,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从而开阔了视野,也向社会推广了自己,迅速地扩大了影响力。
 
从四十二岁开始,大千先生经过长久酝酿后,远赴敦煌研究壁画,在西出嘉峪,礼佛敦煌的两年七个月里,共临摹了二百七十六幅壁画,还对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石窟作了详尽深入的考察研究,并对这些洞窟逐个进行了编号,共计编注309号。
 
此时,大千先生已经能够把摹古时期所积淀下来的艺术才华自然地释放出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体风格!
 
通过转折期所罗列的这一组落款来看,“张”字的“弓”部首已经没有提钩,只带了些弧度;“爰”字上半部仍然较小,左低右高的态势更为明显。整体字形渐趋方正,线条流畅,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大千体”风格!

\

张大千   伎乐天
80.3cm ×162.4cm   纸本   年份不详

  三、成熟期(1943年左右-1957年)
 
敦煌的艺术洗礼成为张大千人生历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他在艺术上有了绝对的升华和飞跃!首先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成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他又血战古人,遍临董源、巨然、赵孟頫、王蒙、倪瓒等唐宋元大家,绘画技艺日臻完善,这也使他的书法更加的刚劲有力、弹性十足!此时,张大千不但书画技法成熟,功力深厚,而且又正值精力旺盛时期。

\

张大千   江堤晚景图
187.5cm ×120cm   纸本   1946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千先生的艺术积淀已颇为深厚,在其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走向了成熟。他游走于祖国各地,遍览名山大川,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式,把眼睛所看到的景致随心所欲地表现在作品当中;而后,又穿梭于世界各地,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欧洲诸国等,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对社会、对生活、亲情乃至于艺术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张大千   凤萧图
116cm ×65cm   纸本  1955年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征首先是字形方正。首尾高(左低右高)、中间下压,表现出上托之势,笔画粗细相对均匀。行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张”字的“弓”部首开始截弯取直;“爰”字上部写成四横,并较早期为大,“友”字第一笔变长,第二笔从右上方斜至左下方,字呈长方形,下半部取势险峻,用笔洒脱。线条如铁画银钩,骨力刚健,大多数笔画犹如用钢筋折成似的,追求拆杈和屋漏痕之妙。

 \

四、晚期(1958年-1983年)
 
一九五七年春,大千先生继续修筑巴西“八德园”,不幸的是,当他帮助抬一块石头时,因用力过猛导致眼底毛细血管破裂,视力大受影响。在此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时好时坏,虽遍访名医但收效不大。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千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作激情。

\

张大千   兰纸乌焦行书七言联
134.5cm ×33.5cm   纸本   1981年

 
一九五九年,在借鉴梁楷、王恰的泼墨技法基础上,大千先生的第一幅泼墨、泼彩作品《山园骤雨图》横空出世,其后绘画“画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并且把这种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一九六六年七月在香港大会堂《张大千画展》成功举办,对先生深有启发,随后又创作了许多惊世巨作,如《长江万里图》《爱痕湖》《六屏泼彩朱荷》《幽谷图》《庐山图》......

\

张大千   勾金红莲
68.5cm ×135cm   纸本   1981年

在这个时期,大千先生继续游历于世界各地,巴西、日本、欧洲诸国、美国直至1977年定居于台湾,一则饱览山川之巍峨,江河之秀美,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二则也遍访名医,治疗目翳之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艺术事业。

\

 从上面列举的款识来看,这个时期书法的特征首先是受其视力影响,行笔虽然较为缓慢,但也是笔走龙蛇,用笔苍劲、率真,不失潇洒;二是牵丝飞白充斥在很多笔画当中,墨色时有凝结;字形上内方外圆;线条饱满、如同绵里裹铁。其“爰”字字形近似中期,但用笔老辣,折笔处已无棱角。
 
张群秘书冯若飞对张大千的评价是 “贫无立锥,富可敌国”,而大千先生又把“满架皆书,一身是债”概括进来,这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大千先生书法中的很多笔画、偏旁部首都有其书写特征,在这里只对其经常的落款——“张爰”进行研究、分析。某些观点只代表个人的拙见,候诸方家指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