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新闻 > 时代艺术报道 >
张大千的挚友,扬名上海滩的“屠龙之手”,在江心干了件大事,为温州守护“宝藏”…

张大千的挚友,扬名上海滩的“屠龙之手”,在江心干了件大事,为温州守护“宝藏”…

时间:2020-11-16 14:58:32 来源: 孤屿志 作者:孤屿志

张大千的挚友,扬名上海滩的“屠龙之手”,在江心干了件大事,为温州守护“宝藏”…

江心屿是温州城的文化地标

方介堪是温州城的艺术高峰

江心屿遇上方介堪

如电光火石,碰撞出一段段精彩佳话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方老凭实力“圈粉”
几乎以“一己之力”让清寂孤独的小岛
人文荟萃、俊采星驰
很多年后,再回望,堪称流金岁月

在这里
他接待了郭沫若、潘天寿、赵丹等风流人物
为江心增添了诗画墨宝和轶事趣闻
在这里,他让籍籍无名的韩振权、林克桂
蜕变成声名赫赫的韩天衡、林剑丹
在这里,他牵头建成了温州博物馆
冒着生命危险,收集并守护国宝

本期《孤屿志》
小编为您讲述江心“大神”方介堪的传奇故事

1 张大千黄金搭档
名扬上海滩的“屠龙之手”

\

1901年11月,方介堪出生温州城区,出身寒微,生逢乱世。为生活所迫,方介堪第一份工作是钱庄学徒,但性嗜翰墨。

\

方介堪年少时

“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方介堪的艺术之路便是这样突围。

他从钱庄辞职后,在五马街设摊刻字谋生,拿起心爱的刻刀,终生不渝。其间,他有幸得到温州时任道尹张宗祥(书法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本土篆刻名家谢磊明的赏识提携,得窥古印谱,奠定了艺术追求的方向。
\
谢磊明像

他的人生也因这份“痴迷”迈上了更高的平台。

\
青年方介堪

25岁那年,他随温州名士吕文起来到了十里洋场上海滩,加入西泠印社,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方介堪拜入金石书画大家赵叔孺门下;受刘海粟之邀在上海美专教书;遍交好友,和张大千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友谊。张画方印,珠联璧合,一时人称金石书画双绝。

\

1926年,张大千与方介堪的合影

张大千绘画创作高峰期的书画用印大多由方介堪奏刀。张大千有一个习惯,每次举办画展,都要更换一批新印章供使用,时间紧、要求高,唯有方介堪能堪此任。方介堪刀法娴熟,刻制印章以多、快、好出名。他治印不需打稿,以刀代笔。青壮年时,他一天能治印不下50钮,而且从头到尾发挥稳定。

\

1937年,右起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方介堪、张大千、雁荡县长以及助理在雁荡山的合影。县长请他们留下墨宝。于是画家们共同创作了一幅《雁荡山色图》。由于大家事先毫无准备,都未携带印章,情急之下,方介堪当场操刀刻下“东西南北人”一印,钤盖在画上,众人拍手叫好。这“东西南北”暗指各位书画家来自地区的方位。大千晚年在台北还忆及此游,称为“一时乐事”。
 
方介堪还有一独步武林的绝技:鸟虫篆。这是一种亦书亦画的特种图案,最早是古人的一种“防伪暗号标志”,发源于秦汉,后逐渐失传。而方介堪超爱钻研古印,他曾经搜罗殆尽古玺印,每印皆亲自钩摹。最终,他在民国重现了这一堂皇诡丽、“璀璨去不得”的艺术形式,冠绝古今。饶宗颐称:“以鸟书入篆印,先生为当代山斗。”

\

  1946年底,张大千以重金购下了明朝董其昌最得意的藏品——南唐画家董源的山水巨作《潇湘图卷》,欣喜若狂,遂改斋名潇湘画楼,方介堪篆“潇湘画楼”象牙巨印以庆贺。2007年1月14日,在西泠印社拍卖会上,这方鸟虫篆“潇湘画楼”以人民币99万元价格拍出,创下了我国印章拍卖史的新纪录。

\

我书意造本无法

1932年,方介堪的《古玉印汇》出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西泠印社社长马衡撰序称“吾友方君介堪精于小学……故其所作印,无一字无来历。”不像一般印人只能对付石印,方介堪刀功出神入化,还能够手刻骨化石等坚硬材料。1948年夏季,张大千从西北寻觅来20多枚珍贵的龙角(古象牙)章。方介堪应邀即奏刀而就,轰动上海滩,被誉为“屠龙之手”。但随后,这对黄金搭档因时局动荡,各奔东西。方介堪从上海滩回到家乡,将自己的后半生投身于文博事业。

\

方介堪篆印章

2 江心“护宝”
遍寻山野民间“国家宝藏”

新中国成立之初,方介堪任温州文管会副主任。1958年8月,位于江心屿兴庆寺的温州博物馆成立,58岁的他兼任馆长。

\

当年的江心屿一片残垣断壁,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方介堪先生亲力亲为,组织民工与船工修葺颓垣败壁,收拾残桌破椅,种植树木花卉。岛上没有办公用品,方介堪就“私器公用”,将家中的书桌、画桌、椅子甚至文房四宝、茶具、热水瓶等搬去,还动员亲戚捐献了一套大堂用的红木桌椅、茶几。
一批温州地方名士的捐赠,构成了温州博物馆的首批藏品。方介堪捐献了家藏的青铜器、书画、拓片等文物数百件。博物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青铜虎钮錞于,正是方介堪捐赠的。目前温州保存的出土錞于仅此一件,可见其珍贵。

\

青铜虎钮錞于

除了捐文物,方介堪还积极抢救流失在民间的国宝。为此,花甲之年的他跋涉温州的山野之间,远至丽水青田,最多时一天要徒步一百余里地。但方老从不和旁人提自己的辛苦,乐在其中。为了节省经费,他在野外工作都自带干粮,尽量乘船。温博的“镇馆之宝”东晋朱曼妻买地券,正是方老联系自己昔日的平阳学生组织回购的珍宝。

\

朱曼妻买地券

对于这些千辛万苦收集到的珍贵文物,方介堪总是亲自搬移,惜宝如命,生怕损坏。方介堪爱人生前也常说,丈夫爱护文物,胜过爱护子女。

3 为孤屿“带货”
发动书画圈“超强天团”

离开上海滩,僻居东南,但方老名声在外,与当时全国知名的文化人士广有联络,曾和黄宾虹、张大千、马孟容、郑曼青等共事,广结墨缘。

\

生性忠厚的方介堪发动了朋友圈里的“超强天团”,为江心屿打call。他发函各地师友,如郭沫若、陈叔通、丰子恺、何香凝、谢稚柳、沙孟海等名家,敦求题字作画,以充温州博物馆的藏品。请马一浮为温州文管会书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之一,并为温州江心寺题辞;请张宗祥为温州文管会书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为江心寺文天祥祠题辞并建碑。

潘天寿与方介堪的关系不错,他们不仅在上海美专有过同事关系,潘天寿还请方介堪到浙江美术学院教过课。

\

潘天寿

\

潘天寿作品《灵岩涧一角》

1964年,在方介堪的邀请下,潘天寿、费新我等书画名家来到江心屿创作。方介堪则自掏腰包买青田石章,为好友每人赠送一对印章致谢。

\

上世纪60年代,江苏省文联及好友费新我先生等来江心屿拜访方介堪当时来的除了名家,还有明星。同年,著名电影演员赵丹携妻子黄宗英专程登岛拜访方介堪。赵丹是方介堪在上海美专教书时的学生,久别重逢,赵丹还扮了个鬼脸,可见师徒情深。

那一年的江心屿可谓星光熠熠。同年,郭沫若赴江心孤屿。方介堪负责接待,两人一见如故,郭老点赞温州市文管会:“所藏金石书画、图籍文物,多罕见之品,盖知永嘉文化之盛、历史悠久、信而有征。”郭老还留下了《游江心孤屿五古》一诗赠文管会,方介堪即刻两印回赠。夏鼐来函称:“温州文管会在先生及刘、梅(刘景晨、梅冷生)二先生领导下,成绩斐然,甚为可佩。”十年浩劫中,方介堪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文物。1979年,劫后余生的方介堪仍惦念着江心屿,专门请一批名家为江心寺、文天祥祠创作书法作品。


4 实力“圈粉”
青年印人登岛求教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江心屿,因方介堪的到来而变得更生动精彩。

\

麻行江心屿渡轮码头

许多热爱篆刻的“毛头小伙”慕名到孤屿求教,希望拜在他的门下。作为一代大师的方介堪对这些后辈毫无架子、倾囊相出,奖掖扶持,一如当年前辈对他所作的一样。出身寒微的他,在艺术上不断刻苦精进,靠贵人相助,从温州走向上海,最终名满天下。功成名就之际,他成为了后来人的“贵人”,让艺术一代代传承。

\

当年跟随方介堪先生(前坐者)学习的温州文艺青年,如今都已成为艺术界的名家1962年,有两位热爱篆刻的年轻人登上了江心屿学艺。一位是在东海舰队温州水警区服役的上海籍年轻水兵韩振权;一位是来自苍南山村,因家贫初中即辍学的温州美幻公司学徒林克桂。方介堪收下了这两个年轻人,并为他们取字。在中国文人传统中,先生为学生取字,寄托了先生对学生的厚爱和期望。诚如他所愿,两个后辈的艺术生命,从此展开了华丽的一页。方介堪为两个爱徒取的名字:韩天衡、林剑丹,如今在中国书画界已经响当当,无人不晓。

\

韩天衡在温州方介堪老师家中
 

\

林剑丹与恩师方介堪

对学生,方介堪无私慷慨。他将自己珍藏的古印谱借给学生钻研,批改习作也总是点到为止,“好”“某一笔不好”“某一刀不好”。他曾多次教导学生:“千万不要学我,学了就超不过我,要学经过历史检验的最好的东西。”他还热心地把学生“安利”给自己的老朋友,帮新人拓展“朋友圈”。如今已是中国书画界大腕的林剑丹说:今生有幸,让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

  韩天衡(右一)与夫人(中)、林剑丹(后排)在江心留影


5 古道热肠
从未百金留二日 不知隔宿有余粮

1962年,方介堪患了急性黄疸肝炎,韩天衡去医院探望他,他拒绝接待,说:“你是海军战士,见面如果传染给你是不得了的”。这种关心,让韩天衡备受感动。一次,方介堪把一位学生介绍到工艺美术学校读书,学生家长送来一篮河蟹,方介堪让女儿送回去,并交代,一定要对主人说:“怕被蟹钳钳住不得了。”

\

黄永玉先生绘赠方介堪“老刀手”图
 
1963年,一次,韩天衡去市古籍书店购书,一位店员知道他是方介堪的学生后说:“你老师是我的恩人。他在闲谈中知道我有营养不良引起的肝肿大,就把朋友送他的一大串鱼肚膏都拿来送给我滋补。”这位老店员谈到这里,流着泪说:“我与方先生非亲非故,又不是什么当官的,他对我这样好。”朋友学生都知道方先生就是这样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常常稿费还没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接济亲友。温州名士刘印怀曾赋诗调侃:从未百金留二日,不知隔宿有余粮。

\

  1973年,方家姐妹、姐夫、侄女、外甥女重游故地江心屿
 
方介堪在刻印时常对孩子说:石可破也,不可夺坚;丹可磨也,不可夺赤。儿子方广强至今还记得幼年在江心屿发生的一件小事。那时,方介堪的案头有温州市文管会的红头便笺纸。年幼的方广强随手拿了一页便笺涂鸦。方介堪看到后,立即拿回了纸笔,正色道:“这是公家的东西,不能私用。”随后,方介堪专门乘船去府学巷的宋林斋购买了纸笔,供子女习字用。方介堪的文人风骨深深影响了子女。

\

方介堪与孙子在江心屿
方介堪离开江心屿后,一直关心温博的发展。1979年,林剑丹调温州博物馆工作后,方先生常和他念叨起馆里的那些宝贝。

\

方介堪晚年
老天也怜惜这位饱经风霜的艺术家。晚年的方介堪虽然卧床,但眼不花、手不抖、80多岁高龄仍埋首方寸之间,全情投入创作。他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荣誉理事、温州市书协名誉主席等。

\

方介堪先生刻的最后一方印是拟古玉印“日新”

或许唯有热爱,方抵岁月漫长。

\

1987年,方老病逝,握了80年的刻刀就此彻底放下。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入老博物馆前的瓯江中。纵横铁笔开新境 宛转虫书读旧笺。
 

参考资料:

《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 作者 侯伦 张声和 西泠印社出版社

《回忆爸爸方介堪》 作者 方丹文 载于《鹿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2002年2月)

《先父方介堪与温州博物馆》 作者  方广强

《林剑丹谈方介堪—— 今生有幸, 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  作者 金丹霞 载于2011年11月24日《温州日报》人文周刊

《韩天衡:我的温州情缘》作者 金辉 载于2009年5月7日《温州都市报》学人版面

《名家学者追忆温博首任馆长方介堪:几多“镇馆之宝” 先生倾力觅得》 作者 叶锋 载于2018年9月13日《温州都市报》09版

部分老照片翻拍自《温州江心屿》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黄瑞庚主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