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飞弦 > 张善孖研究介绍 >
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张善孖、张大千黄山记游图卷

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张善孖、张大千黄山记游图卷

时间:2020-10-20 10:39:01 来源:收藏家杂志 作者:

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张善孖、张大千黄山记游图卷


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的胜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国古今众多画家去写生、采风。黄山题材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其特有地位。古有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钟情于黄山,今有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佳话。张大千也创作过许多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他的二哥张善孖同样是黄山的追慕者。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幅张大千、张善孖 画黄山风景的手卷作品,均为二级文物,分别被命名为张大千《黄山图卷》(图1)和张大千、张善孖 《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两幅作品尺幅相当,装裱相类,考其题跋,可知两件作品均为昆仲二人合作,应同定名为张大千、张善孖《黄山记游图卷》。

\

张大千、张善孖《黄山图卷》(图1)
图1 和图2 分别描绘了黄山的不同胜景,两幅画的引首均为张大千行楷书题“黄山记游”四字,不同在于“游”字的写法,图1 是三点水旁的“游”,图2为走之旁的“遊”。图1 引首题:“乙亥十月,大千居士爰”。钤印“蜀中张爰”白文印、“大千豪发”朱文印。图2 引首处没有落年款,署:“蜀人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印、“大千”朱文印。名款“爰”均为大千早年典型写法。
图1 创作于1935 年,纸本设色,手卷。画心尺寸为纵27.7、横135.6 厘米。装裱尺寸为纵28.9、横899.1 厘米。作品以墨线勾勒黄山轮廓,以赭石、石青渲染,青山连绵,云雾缭绕,怪石中奇松蜿蜒长出。奇松、怪石、云海三绝之景跃然画端。茅屋、竹林、人物、蜿蜒的山路、瀑布置于其中,静中寓动,为画中场景赋予了烟火气。卷末张大千题款:“苦竹溪、云谷寺,予两到黄山皆未至其地,今秋仲兄三度往游,写此远寄故都,群峰罗列,溪水环抱于诸胜中,别是一种境界。以大滌 子青绿法点成之。爰。”钤“张爰”朱文印。卷首右下角钤有“善”白文印和“虎痴”朱文印。结合画作、张大千题跋和创作时间,可判断出这幅画是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 登临黄山写景,描绘的是张大千前两次到黄山都未曾去过的苦竹溪、云谷寺之景,张善孖 画完“别是一种境界”的黄山美景后,想起张大千,便将此作远寄故都,大千收到画后,以大滌子石涛的青绿法在画卷上加以点染,于是画图完美合璧,色墨交融竟如一人所为。所以此幅图卷应非档案记载为大千一人所作,当属昆仲共同创作完成。

\

张大千、张善孖 《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
图2 也为纸本设色,手卷。纵27.3、横134.6 厘米。装裱尺寸为纵28.5、横879.7 厘米。此卷绘黄山文殊院景色,远峰近崖,飘渺俊逸,兀立于苍茫云海。文殊院依山傍崖,掩映在云雾缭绕之中。与图1 相比,此卷多以赭石渲染,并未大量使用“大滌子青绿法”,虽然色彩上稍逊,却也朴实自然。对点景人物和景致细节的描绘更为精心,人物或处峭壁或置巍峨两山间。

\

图3
如图3 这处,拾级而上的悬崖峭壁上,苍松蜿蜒,从绝壁探出,本已奇险无比,可哪知松顶竟有一人打坐于上且稳如泰山,这等险境怕是已到达极致,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历代画作中也绝无仅有,令人紧张心跳、不禁称绝,真乃神来之笔!据以往兄弟二人合作黄山惯例,人物应为张大千所绘。卷末有张大千题:“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黄山文殊院迺大海中央一岛也,天都莲花屏藩左右,朱砂玉屏肃立后前,观铺海者此为第一。善孖 、大千合作。”题首钤“三千大千”朱文印,末钤“张爰私印”白文印。卷首右下角与图1 大致相同的位置钤有“张中”“善孖”朱文印。黄山文殊院位于黄山风景区天都、莲花两峰间,后依玉屏峰。文殊院风景绝佳,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奇峰错列,众壑纵横,附近又有迎客松、蓬莱三岛等胜迹。可惜1952 年冬天,寺院失火,尽毁。这幅画从张大千题记可明确得知是兄弟二人合作完成,虽没署年款,但从绘画风格和用笔来看,与图1 同作于1935 年的可能性很大,或为张善孖 三上黄山写景的另一幅,作画完成后由大千补拾、题款完成。
张善孖 作画、张大千补成是常有之事,二人合作作品数量也很多。张善孖曾在一幅《双虎图》上题曰:“余画三十年,兴之所致,多有未完之稿,舍弟大千每为收拾补成……” 尤其黄山之景,兄弟二人对构画黄山了然于胸,技法娴熟。张大千、张善孖 先后创作黄山诸胜景者难以计数,而手卷却不多见,且此两卷画法、形制、规格、作画习惯近乎相同,都入藏于首都博物馆,实为难能可贵。
合 作《 黄 山 记 游 图卷》,也是手足之情的见证,对二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张氏兄弟醉心黄山,都可称为黄山画派的集大成者,画风在承袭石涛、梅清、渐江等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在画作中用独有的艺术语言和笔墨变化绘写着胸中丘壑,述说出理想追求,体现着自我价值。在记游的同时,写人状物。张善孖 就曾在游览黄山时,寻觅老虎,还创作了《黄山神虎图》,欣然题诗于上:“石涛画松能画皮,渐江画山能画骨。两师黄山住半生,未见当年此神物。” 这自然与他爱虎的情结是分不开的,这样的艺术表现力是别具一格的。“自诩名山足此生”的张大千也偏爱黄山更多,将其景致入画最多。可谓笔中、眼中、心中皆用情,以至于发出“纵教折臂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来”的惊骇之语。(节选编辑)

\

收藏家杂志202008期封面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8期《浅议两幅张大千、张善孖 黄山记游图卷》
作者:刘轶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