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飞弦 > 大风堂渊源 >
新书推荐| 王高升:我为什么研究曾熙许多年

新书推荐| 王高升:我为什么研究曾熙许多年

时间:2021-12-21 09:09:19 来源:艺术家云课堂 作者:王高升

新书推荐| 王高升:我为什么研究曾熙许多年
 

谨以此书纪念曾熙诞辰一百六十周年

——题记

\

曾熙、王聘三、李瑞清
今年是海上书法名家曾熙诞辰160周年,继湖南美术馆举办“独留苍翠照山川——纪念曾熙诞辰160周年书画特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大风堂存稿:曾熙书画题跋录》后,曾熙研究专著《曾熙书法研究》繁体版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

《曾熙书法研究》封面
此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青年学者王高升著。从生平家世、湖湘地缘与人文环境、交游网络、艺术创作、书学观念及后世影响等各方面立体呈现了曾熙作为清代最后一批文人转型为海上早期职业书家的艺术历程,对于增进当代学界对曾熙书法艺术成就和价值的认知,以及从民国转型期代表性书家的探索实践中汲取创作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我为什么研究曾熙许多年

在20世纪书法史上,曾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清中期以来的碑学书法在经历了邓(石如)、伊(秉绶)时代的中兴后逐渐走向颓靡,到了清代末期,“碑帖合流”作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笼罩着整个书坛,“纳碑入帖”的观念成为书家们的共识。辛亥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书家为了躲避乱世的纷扰纷纷避难海上,在此开展鬻书、交游、结社、教育等活动,积极融入市民经济,形成了近代书法史上璀璨的海派书法文化。然而清末民初的上海,崇碑的风气尚未殆尽,书坛新风尚未形成,一切都充斥着变数和未知。曾熙正是这样一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书家。他作为清末民初碑派书风的先锋人物在上海影响颇巨,因其书风与清道人李瑞清相近,二人关系又非常要好,故时人合称二人为“南曾北李”。同时曾熙又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一道被称为“海上四妖”,足见其影响之大。曾熙是一个诗、书、画兼擅的“全才式”文人和五体兼擅的“全能型”书家,他蜚声上海书坛,弟子盈庭,书法作品市场在当时也颇为可观。从市场和影响力上看,曾熙和李瑞清足以跻身中国近现代最成功的职业书法家行列。然而,在谢世后他的名气迅速降温,并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多年前曾筹备举办“曾熙、李瑞清书画特展”,但反响寥寥,于是主办方不得不把展览的名字改为“张大千的老师—曾熙、李瑞清书画特展”,以弟子来衬托老师的知名度。这个事件带来的尴尬,令人唏嘘。实际上,这种尴尬在海峡两岸的书画界都广泛存在着,在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专业学生中不知曾熙其人者,亦不乏其例。然而,一旦提起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等曾熙同时代的代表性书家,大家又都立即熟悉起来。笔者认为,曾熙作为清末民初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书历程、书法艺术、书法思想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他以“古篆”笔法统摄各体、以“颤笔”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实践,对今天的书法实践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曾熙的书法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至今学界尚无一部系统研究曾熙书法艺术的学术专著。虽有不少学者从书家生平交游、学书经历、艺术风格、理论思想、时代影响等诸多方面对曾熙书法的相关专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论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史料发掘的乏力。长期以来,曾熙书法作品、手稿和信札资料面世较少,研究者只能求助于为数不多的出版物或拍卖会作品,或直接援引前人公开发表的资料,影响了曾熙书法研究的继续深入;二是研究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由于一手资料获得相对困难,研究者更倾向于将研究视角转向曾熙的艺术成长经历、生平交游和书法风格阐述,不够系统且缺乏新意;三是研究深度亟待提升。在清末民国,曾熙是毫无争议的书坛巨擘和碑学大家,而在当代社会对其艺术成就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尚未回归公允和理性,当前研究深度的缺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曾熙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不应把视野局限于作品类型与形式的表层,而应更多探究书家进行艺术创造的深层动机以及艺术理念。    此外,从撰写硕士论文《海派书家集群现象研究》起,我就对清末民国的海派书家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要认识这样一个时代体系庞大的艺术家群体,直接进行宏观研究似乎不切实际,反而从个案研究入手会更加适合,曾熙书法研究这个选题恰给了我这样的契机。此外曾熙的曾孙曾迎三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曾熙作品图片、书论、诗文等一手资料,为我增添了研究的动力。 

提纲挈领看新书

该研究以曾熙书法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艺术成长环境及过程、书风特质、笔法特征、理论观念和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第一章,从社会学视角切入,还原曾熙作为末代士人在晚清民国交替之际的种种行踪及其心路历程,以揭橥其走上职业鬻书之路的社会原因。第二章,对曾熙书法创作的风格特点和观念进行系统全面阐述。以作品为例,对曾熙的篆、隶、楷、行、草各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同代书家的比较,揭示其创作特色及成就。第三章,综合运用文献梳理和图像分析法,探寻曾熙书法创作中的重要笔法特征“颤笔”的形成机制、概念内涵和审美特质。第四章,从书家论、书体论、风格论、审美论、创作论五个层面对曾熙书法理论思想进行系统解读,以期明晰其对书法实践的支撑作用。第五章,揭示曾熙的创作和理论成就对其门人乃至整个近现代书法史产生的深刻影响,对“曾李同门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披露。此外,曾熙创作和审美理念对当今书法艺术实践亦有积极意义,他既是重要的碑学书家,也是一位五体兼能、碑帖兼通的“全能型”书家和“文人型”书家,其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还未被深入挖掘和全面认识,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全新的艺术观念值得后世借鉴承传。

\

王高升,1983年生于河北衡水。201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从事近代书法史论、书法美学和博物馆学研究,在《中国书法》《书法》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兼任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法全集》(曾熙、李瑞清、赵熙卷)主编。

\

曾熙,1861—1930年,清咸丰辛酉十一年(公元1861年)生于湖南衡阳。谱名昭衔,后更名熙,字子缉,初号嗣元,也作士元、俟园,后改号农髯。历任兵部主事、湖南咨议局副局长、湖南省议会副议长等职,曾创办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现衡阳师范学院),辛亥革命后赴沪鬻书为生。在书法艺术上,曾熙与李瑞清合称“南曾北李”,又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合称“海上四妖”,是清末民国著名的书画家、书法教育家,张大千、马宗霍、朱大可、姜丹书等俊彦均为门下弟子。身后曾熙、李瑞清弟子合创的“曾李同门会”影响深远,至今仍不乏传薪者。

曾熙书法赏析
\
曾熙 鹤寿横幅
\
曾熙 临华山碑册(节选)
\
曾熙 临黄庭经(节选)
\
曾熙 临黄庭经(局部)
\
曾熙 临散氏盘
\
曾熙 小楷节选
\
曾熙 行书扇面
\
曾熙 与丁立钧书1
\
曾熙 与丁立钧书2
\
曾熙 章草对联
\
曾熙 篆书联
\
曾熙 篆书扇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