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传承 > 大风堂弟子介绍 >
张大千为曹大铁书写的一副对联

张大千为曹大铁书写的一副对联

时间:2025-06-09 09:54:35 来源:舜梁 i对课i联教i常熟 作者:

张大千为曹大铁书写的一副对联
 

\

芳草乱云,落花微雨;
 
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这是在常熟博物馆书画藏品中的一副行书八言联书法作品,是张大千给关门弟子曹大铁书写的。
 

 \

张大千(1899.-1983.4)是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番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大风堂派”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之一,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

曹大铁(1916-2009),江苏常熟人,别名北野,张大千弟子之一。生前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上海大风堂同门会副会长、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终身社友。他能书善画,喜爱收藏,精于鉴定,尤其对旧体诗词有很深的造诣。1987年5月,他与钱仲联、程千帆、徐邦达、谢稚柳、唐云、陈从周等人一起,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人称“词章第一、诗文为二、画艺其三、书法居四,收藏鉴定白相相”。
 
一,联语的出处和风格
 
其联语风格与宋代婉约派词人秦观、晏几道的词风相近,“芳草/落花”“乱云/微雨”“游骢/归雁”“古道/平沙”等意象,常见于宋词之中,营造出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整体上从如下诗词集句而成。
 
上联“芳草乱云,落花微雨”出自清代刘炳照的【醉春风】《无题·和宝田作》:
 
媚眼秋波瞬。醉靥红潮晕。倚阑独自总无言,忖。忖。忖。芳草斜阳,落花微雨,者般愁闷。
 
相见期难准。抛却情何忍。一场好梦不分明,问。问。问。柳絮前身,蔷薇后约,那堪重省。
 
刘炳照(1847年2月15日-1917年2月1日),原名铭照,字伯荫,又字光珊,号蘋塘,又号语石,晚号复丁老人。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县学生出身。捐纳得五品衔候选训导,诰封奉政大夫。以工诗词知名,与德清俞樾、湖州朱祖谋、余姚叶衍兰、孝丰吴昌硕、嘉兴吴受福、泾县朱鸿度、江阴金武祥、武进恽毓巽、李宝嘉、李宝泉等文士唱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江阴夏孙桐、高密郑文焯、武进费念慈、张上和、陈如升、于以堉、褚德舆等于苏州城西艺圃结“鸥隐词社”。
 
下联“游骢古道,归雁平沙”出自南宋词人王沂孙的【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
 
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王沂孙(1240年—1290年或1230年—1289年至1291年),字圣与,号碧山、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词人。王沂孙在南宋的行迹难以考察,宋末元初时常与周密、张炎、戴表元等人相唱和。至元年间,为庆元路学正。王沂孙作词共69首,均收入词集《花外集》,又称《碧山乐府》。王沂孙的《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的创作背景与周密(字公瑾,号草窗)有关。周密是南宋末年的词人,与王沂孙为词友。当时,周密作了一首《高阳台》词寄给越地的朋友,表达了对故国和友人的思念之情。王沂孙为了和韵,也创作了这首《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这首词以残冬初春为背景,通过意象幽隐、曲折含蓄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寄托了时移世换的兴亡之感。全词情景交融,深婉而沉郁,展现了作者在宋亡之后的精神痛苦和羁旅漂泊的无奈。
 
二,联语的特点与意象
 
此联平仄协调,短句凝练。四言短语,节奏明快,类似《诗经》四言体例,简洁而富有韵律美。上联“中仄/中平,中平/中仄”,下联“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具有八言联典型的联语特色,符合传统对联的平仄交替规律,读来抑扬顿挫。
 
词语对仗工稳,成双成对。“芳草”对“落花”,“乱云”对“微雨”,“游骢”对“归雁”,“古道”对“平沙”,词性、结构等均严谨对应。上下联结构对称,且采用本句内形式:“芳草乱云;落花微雨”和“游骢古道;归雁平沙”各自成联。
 
联语虚实结合,意象叠加。上联“芳草”和“落花”,“乱云”和“微雨”四个意象并列,展现春日或暮春时节的迷离景象;下联“游骢”和“归雁”,“古道”和“平沙”则勾勒出苍茫远行的画面,形成时空的延展感。同时,“芳草”、“落花”为实景,“乱云”、“微雨”则带有情绪渲染,虚实相生,增强画面感染力。
 
三,对联的寓意同境界
 
上联以自然景物烘托闲愁或怅惘之情,芳草萋萋、乱云浮动、落花微雨,似暗含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下联则转入羁旅之思,“游骢古道”喻示远行,“归雁平沙”则寄托归乡之念,整体传递出一种漂泊与归隐的矛盾心境,颇具文人式的感伤与超脱。
 
此联以精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古典水墨画般的意境。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捕捉,又隐含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对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特色。
 
四,对联的书写或赠与
 
常熟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对联作品,本为曹大铁的收藏品,后由常熟博物馆购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避免藏品受损,曹大铁先生以“委托保存”的形式把自己的藏品交给了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并且获得了“收条”,受到了政府机构的优质保护,这一举动,恐怕是整个中国博物馆界、私人藏品界、动荡年代文物避险的“一大奇迹”。世纪之交,曹大铁出价想把藏品全部由常熟博物馆购藏,惜当时政府正集中资金大搞拆迁,故与他的藏品失之交臂。
 
曹大铁,1916年生于常熟西郊小湖甸湖庄富家,先世为元末巨富,曾斥资重建名刹大慈寺。祖上经营渔业,开商行。父喜爱藏书。他童年即善作文,稍长知声韵格律。读书家塾十年,始入学校。青少年时期受业三师,学诗于杨云史,学书于于右任,学画于张大千。1940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与陈从周同窗。在上海一度经商贸易,得手大赢,收藏书画古籍,收购名人废园,结友会文,不惜一掷千金。1946年在北京的张大千因购9卷古代名画,手头缺钱,电告曹大铁“有急用,速寄一千万元至颐和园听鹂馆”,他立即兑售黄金110两汇去,遂有“曹大派头”之雅号。这与他让国家“免费”为他的私人藏品保管了二十年,2000年又以“出让”藏品由常熟博物馆邀请上海博物馆馆长等“免费”为他的藏品做出“鉴定”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此书法作品的落款可以看出,张大千是在1946年12月23日(腊月初一)-1947年1月21日(除夕)之间给他的弟子曹大铁书写的。也可以看出,张大千先生在对联上款的对他的弟子以“北野仁弟”和“兄爰”相称,足见其亦师亦友的兄弟情谊。从而从侧面衬托出该年度曹大铁一掷千金为张大千付款买名画的轶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