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传奇 > 海外追踪 >
张大千的加州岁月

张大千的加州岁月

时间:2019-08-19 12:04:42 来源:财智与生活 作者:杨柳

张大千的加州岁月

导语

 

这个初夏,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格外忙碌,“张大千加州岁月:文献与作品展”在这里举行, 这一展览11月底将移师杭州钦哲艺术中心。加州是张大千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的最后一站,追寻他的加州岁月,是复现一段鲜活的历史,更是对大师创作与生活的进一步感知与体认。

\

 

硅谷亚洲艺术中心藏在一座卖电脑的大楼里。这很硅谷。

 

走进大楼,找到电脑器材商店旁陈旧的电梯间,按下“4”,几十秒后,艺术中心就到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缺乏艺术气息的艺术场馆,实在不高雅、不气派,更像是租赁下一层写字楼的贸易公司。受高昂租金所迫,香港有形形色色的“二楼书店”隐匿于闹市高楼之中。同样身处寸土寸金之地,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也算是一家“二楼艺术馆”吧,不,是“四楼艺术馆”。

 

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再简陋的地方,只要有好东西,不愁无人识。这个初夏,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格外忙碌,“张大千加州岁月:文献与作品展”在这里举行, 这一展览11月底将移师杭州钦哲艺术中心。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与加州有一段特殊缘分,他曾经在旧金山以南的蒙特利半岛长居(1967—1976)。今年适逢他120周年诞辰,中心利用地缘优势,特别展出120件(套)作品和文献资料,着重以文献形式展示张大千在加州时期的艺术和生活,这些文献直接来自张大千的家属、知交、弟子,不可谓不珍贵。

 

\

张大千

 

 

加州是张大千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的最后一站,此后他便迁居台湾,最后逝于台北。关于张大千晚年的艺术人生,加州这一段是重要的,却又向来被人忽略。追寻张大千的加州岁月,是复现一段鲜活的历史,更是对大师创作与生活的进一步感知与体认。

 

 

从“八德园”到“可以居”和“环荜庵”

卡梅尔是坐落于加州蒙特利半岛的一座小城,其全称是“海边的卡梅尔”(Carmel-By-The Sea)。这座海滨小城距离全球高科技中心旧金山湾区只有不到两小时车程,但它跟旧金山湾区是那么不一样,没有喧嚣与快节奏,也不仅仅只是拥有阳光、大海、沙滩,卡梅尔精致、文艺、闲适,是北加州海岸线上最富浪漫风情的城市。这里的居民多半是艺术工作者,其中不乏大作家、大明星。对于在硅谷辛苦打拼的码农来说,卡梅尔是一个世外桃源,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张大千在加州的第一个家就在卡梅尔,当时一般译作“克密尔”。张大千有时别出心裁,在其画作题跋中把卡梅尔唤作“佳美娥”,足见其对当地旖旎风光之喜爱。

 

\

张大千赠友人作品,1968年秋。款识:戊申秋日写似子刚仁兄、清渠夫人俪教。爰。克密尔寓居

 

1968年夏天,张大千在卡梅尔购宅,名“可以居”。此前他已多次造访加州(据查最早是在1952年),1967年更是停留了好几个月,举办画展、探亲访友,多数时间住在卡梅尔。这一次,终于要把家搬来了。

 

1949年以后,张大千旅居海外多年,落脚过不少地方,其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一站是巴西圣保罗。他1954年在圣保罗郊外买下一大片地,自己设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成颇具传奇色彩的“八德园”,里面不仅有亭台楼阁、奇花异木,甚至还豢养了不少珍禽异兽。只可惜后来巴西政府要修水库,“八德园”也被列入征地范围内,张大千只能忍痛另觅家园。在卡梅尔购宅后,他一段时期内仍然两边跑,家人也是陆续从巴西迁往美国。

 

比起“八德园”的恢宏壮丽,卡梅尔的“可以居”就朴素得多了。“可以居”这个名字颇为直白,也颇为幽默,“可以居”——勉强可以居住。当然,这样的朴素和勉强是相对于主人的创作需要而言,从室内照片上看,寓所一点也不显得局促,我问策展人舒建华馆长,“可以居”到底有多大?舒馆长说大约2000呎(近200平方米)。这对普通人足够了,但问题是装不下大画室。所以,定居加州初期,张大千经常要返回巴西的画室作画,尤其是画巨幅作品时。

\

张大千在旧金山中国城的中国艺术馆作画

\

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摄于美国加州蒙特利半岛(选自田洪、王叔重编《张大千文献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

1968年夏天,张大千在卡梅尔(当时多译作“克密尔”)购宅,名“可以居”

 

“可以居”到底还是将就了点,张大千1971年又在附近购置了一处更大的房产,取名为“环荜庵”。“环荜庵”位于“17英里路”(17 Miles Drive) 的圆石滩上(Pebble Beach)。“17英里路”是连接蒙特利半岛沿海一片豪宅的主要干道,沿途风景如画。这里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任何专门的景区,由于属于私人住宅区,如今游客进入“17英里路”,每辆车还得交10美金过路费。如果说“可以居”只是“勉强可以”,“环荜庵”则是“很可以”了。新家占地颇广,终于有空间建造大画室。张大千把后院建成他钟爱的中国式庭园,园子四周有松柏环抱,园中有假山有鱼池有盆景,还有专门埋葬他用坏了的画笔的“笔冢”。大师素嗜梅花,在园中种梅整整一百株,甚至建有“聊可亭”,以供其“卧月看梅”。

 

 

荣誉与喧哗

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虽已在国际艺坛打出了一定的名气,但比起他之前在国内如日中天的声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加州有它的特殊之处——旧金山湾区是全美最早、最大的华人移民聚居地,这里知道张大千、仰慕张大千的人很多。在加州,他受到了相当的礼遇。

 

1967年7月,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张大千在加州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开幕式吸引了上千人参加,这在该馆历史上前所未有,连志愿者都被这阵势给吓到了。出席盛会的嘉宾包括当时已80岁高龄的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杨令茀(1887—1978)女士。这次画展的组织者是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博士, 他是最早将中国现代美术引介到西方的学者之一,也是张大千最重要的研究专家,曾经为张大千拍过一部彩色电影纪录片。

 

接下来,张大千在加州举办了多个画展。1967年8月, 卡梅尔的拉克画廊(Laky Gallery)首次举办张大千画展,此后拉克画廊与张大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共为他举办了三次个人画展,一次“张大千、张葆萝父子画展”。加州时期,张大千的画作主要通过拉克画廊售卖,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伯克莱艺术博物馆、斯坦福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多幅张大千作品起初都是购自拉克画廊。虽然拉克画廊距离加州艺术收藏的中心还有一段距离,但它在把张大千的作品推介给非华人群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72年11月15日,在旧金山迪扬博物馆亚洲艺术文化中心开幕的《张大千四十年创作回顾展》的展览图录

 

加州时期的所有画展中,1972年11月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当时名叫“亚洲艺术文化中心”,1973年改名)举行的张大千“四十年创作回顾展”影响最大。开幕礼当天尽管遭遇暴雨,仍旧吸引了3000多名观众到场观摩。而且,这是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一次展览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反响特别热烈。

 

1974年,加州斯托克顿市太平洋大学授予张大千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其艺术成就。当天,多位亲友到场观礼。在学位授予典礼上致辞的,是命途多舛、漂泊海外的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姚莘农(即姚克,1905—1991)。

 

在加州,张大千的生活非但不寂寞,甚至可以说是热闹的。他受邀出席了数不清的开幕式和社交活动,他的照片也经常出现在当地报纸上。这一点或许有违他的初衷,当初选择卡梅尔定居时,有朋友劝他住得离旧金山近一些,但他更偏爱卡梅尔的宁静。他曾经告诉儿子张葆萝,如果你住在一个人们很容易来访的地方,就会有太多时间被招待客人所占据,就很难集中精力画画了。

 

然而,卡梅尔的相对偏远并不能阻碍宾客们慕名而来。张大千生性豪阔,朋友来了他总是尽心尽意接待。尤其是迁居“环荜庵”之后,他的家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文人墨客,高朋满座,诗书风雅、觥筹交错。有时他还会现场给客人作画。赠画也是张大千加州生活的关键词。尽管当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他仍然作了很多画赠与友人。这一时期,他有很多作品都是给朋友的礼物。张大千的慷慨甚至引起了代理商的不满,因为他们更希望他的画是被卖出去,而不是被送出去。

 

有意思的是,除了中国人,张大千在加州还有一群特殊的外国粉丝。这些外国粉丝并不像苏立文那样对中国艺术有深入了解,他们对张大千的兴趣源于当时特殊的文化氛围。60年代末,抗拒主流文化的“另类文化”(alternative culture)在北加州盛行,来自异邦的艺术家张大千被视为另类文化的偶像而受到追捧。年轻的嬉皮士们在活动现场给他献花,甚至围坐在他身边向他请教东方哲学的问题。

 

 

艺术创新与加州风物

说起张大千后半生旅居海外的艺术生涯,世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巴西“八德园”时期,殊不知,加州时期也为他晚期的艺术成就打下深深烙印。他的泼墨、泼彩(尤其是后者)正是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臻入化境。而且,加州风物也给予大师创作上的丰富灵感,甚至在他离开加州之后,仍然发挥着影响。

 

\

1972年举办的回顾展上,张大千夫妇与侯北人在展厅(照片提供:昆山侯北人美术馆)

 

现年103岁的著名画家侯北人是张大千晚年最亲密的朋友。两人1953年在香港相识,后来侯北人移居旧金山。1956年冬,两人又在加州重逢,相谈甚欢。关于这次会面,侯北人后来回忆说:“那天下雨,大千先生穿一件古铜色的袍子,进来时,衣上还有雨痕。大千先生说到巴黎画展,对与毕加索会晤的事情有点轻描淡写,反而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北人兄,我们中国画和西洋画摆在一起,颜色不够鲜亮,很容易被人吃掉。中国画非变不可!’”

 

变革中国画,让中国画鲜亮起来,不被西洋画“吃掉”,可以说是解读张大千后期艺术创新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像上帝打翻调色盘那么简单,而是源自大师对中国传统画艺的吸收与转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接触与借鉴,不断探索,不断演练,终于取得创造性突破。

 

一般认为,张大千出国以后,受当时流行的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影响,在“八德园”开始了泼墨、泼彩的尝试。初期以1963年的《泼墨青绿山水》和《观泉图》为代表,突破了他早年山水画以皴法与墨线作为主干的做法,试图让色彩担负起赋予画面形式的重任,但在技巧上尚显青涩。此后张大千一路摸索试炼,到了《泼墨瑞士雪山》和《幽谷图》,技巧日渐成熟,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但仍然以泼墨为基础,而非纯泼彩。他的泼彩创作真正攀上高峰,是在1967年到访加州以后。

 

\

张大千1968年泼彩《瑞士雪山》。题识:爰翁。钤印:戊申、大千唯印大年

 

1967年张大千在斯坦福和卡梅尔办过画展后,在儿子张葆萝的陪同下游览了加州著名的景点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对其雄奇景观赞叹不已(后来他多次重游优胜美地)。返回巴西后陆续创作了《秋岚夕照图》《瑞士雪山》《山雨欲来》等泼彩名作。以《秋岚夕照图》为例,它取材自优胜美地的酋长峰(EI Captain),但并不是对酋长峰的具象呈现,而是非常现代非常抽象。张大千在这幅作品中几乎不依靠墨,只凭借大块色彩营造出瑰丽壮阔的画面,画面上部的金色和黄色是他之前的山水画中未曾见过的,与过往作品中“夕照”的柔和很不一样,极具视觉冲击力。画面中部的一抹白云亦是神来之笔,肆意流动浑然天成。

 

1967年的《夏山图》也是取材自优胜美地,描绘的是其标志性景观半圆顶(Half Dome)。整幅画既有写实的一面,又是抽象式的呈现。经过前期的摸索,大师此时泼彩用色已是得心应手。上半部云彩白中带蓝悠远缥缈,下半部青黑交错深邃灵动,中间主山的金色和植被的绿色分外耀眼。旧金山州立大学美术馆馆长Mark Johnson认为,这一时期张大千对传统青绿山水中少见的金色、黄色的使用,反映了加州阳光和地貌带给他新的色彩和灵感。

 

当然,加州时期张大千也有较为传统的画作。比如1968年为祝贺其至交张群八十大寿而作的巨幅绢本水墨设色手卷《长江万里图》以及1969年的《黄山前后澥图》(皆为返回“八德园”画室作)。但要论此时期张大千最具标志性和原创性的艺术成就,还是在泼彩画上。1999年,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00周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美术馆举办了“张大千在加州—传统中国画风的国际化发展”画展,专门展示张大千加州时期的艺术创新,特别聚焦于其1965—1970年创作的泼彩山水画。上文提到的几幅泼彩名作,在该次画展中都有展出。

 

\

张大千1967年游览美西名胜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同年10月回八德园后,创作了以国王峰为主题的泼彩名作《秋岚夕照图》。此作1999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张大千百年纪念展上展出并印制纪念海报

 

除了优胜美地,加州其他的自然风光也给予张大千艺术灵感,甚至在他1976年迁居台湾以后,依然影响着他的创作。比如,蒙特利半岛上有很多松柏,千姿百态,张大千极爱这些松柏,留下很多与松柏的合影,说它们令他想起他早年经常描绘的黄山上的松树。在他1979年所作《古柏图》中,虽然题跋上写的是“邓尉清、奇、古、怪四汉柏”,但画面上深不可测的大海和粗壮沧桑的树干,无一不令人联想到蒙特利半岛海岸线上那些古老的松柏。蒙特利半岛再往南,大苏尔(big Sur)的奇崛风光在大师笔下也似曾相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生前最后一幅巨作《庐山图》(作于1981至1983年,其实并未真正完成)。庐山是中国名山,但大千先生一生并未亲临,他画的其实是历代名家笔下的庐山、东坡诗文中的庐山、他想象中的庐山、精神上的庐山。这幅画写实的部分源自哪里呢?Mark Johnson认为,《庐山图》中很容易辨认出优胜美地悬崖、林木线与山脊的影子。在大师笔下,异邦的山水与故国的江山融合在一起,其毕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钻研与晚年在泼墨、泼彩上的创新完美结合,营造出气势磅礴、宇宙般神秘浩渺的庐山全景。在这张巨大的水墨泼彩横幅上,是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想象的汇聚,仿佛张大千本人艺术生涯的缩影。

 

 

过客因为留下的作品而成为永久的居民

张大千早已离开加州,驾鹤西去,但他的作品还在,足迹还在,对他的欣赏与缅怀还在,故事也还在。今年初夏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中,最让舒建华馆长兴奋的是,时不时会有曾经跟大师接触过的故人来访,在老照片上找到当年的自己。他也很乐意与观众分享大师在加州的各种趣闻轶事。

 

\

1967年的《夏山图》也是取材自加州著名景点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描绘的是其标志性景观半圆顶(Half Dome)

 

对于加州来说,张大千是个过客,但因为他留下的作品,他成为这里永久的居民。这些年来,不断有相关画展在这里举行,展示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画家的成就。五百年来一大千,再过五百年,大千还是大千。在蒙特利半岛孤傲的松柏下盘桓的长髯老人,仿佛从未离我们远去。

 

图 / 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田洪、孙颖、旧金山州立大学、昆山侯北人美术馆提供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