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君一生的知己是张大千,二人互为欣赏,互为心痛,情不能已
时间:2022-02-14 15:07:50 来源:卢秀辉侃侃诗书画印 作者:
李秋君一生的知己是张大千,二人互为欣赏,互为心痛,情不能已
《画人传》~第473篇
李秋君一生的知己是张大千,二人互为欣赏,互为心痛,情不能已!
文/卢秀辉
李秋君(1899年-1973年),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浙江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港口李家人。
李秋君父亲李薇庄,曾任清廷江苏裕苏官钱局总办,四品清廷命官。在日本考察期间,由世交赵家艺介绍,暗中加入同盟会。上海光复之际,陈其美资金缺乏,李薇庄即从官钱局提出十万现大洋。本待光复成功后,由商界垫款,但成功后未垫,且有人中伤,李薇庄撕去垫款收据,以李家私款垫还。李薇庄因此事精神压力很大,1912年,虽仍被选为同盟会总部评议员,但不久郁郁而亡,年仅41岁。
李秋君家中辟有瓯湘馆画室,两位痴迷于书画的年轻人品茗论画,并分居两室而共同生活。在张大千的悉心指教下,李秋君技艺精进,一改女画家专习花鸟、仕女的路线,主攻青绿山水。她的填金青绿山水最为人称道,这种画作金碧辉煌,华贵亮丽, 她特有的男性般的王气与霸气磅礴于山石之间,令人见而忘俗。而张大千借助李家的财势,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名声日隆。
他们虽然没有举案齐眉,李秋君却以另一种方式相伴左右。张大千邀请李秋君到上海美术学校任教。李秋君照顾大千的起居,他们相濡以沫,如夫妻一般生活。张大千的徒弟称秋君为“师娘”,她也不忌讳。两人在上海度过了甜蜜而短暂的生活,这也是李秋君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李秋君与张大千同龄,待他如姐如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张大千,人前人后都不避嫌疑,一时浮言四起,将她归为张大千的情人。而她又“亢爽之情,初无所计,且令心瑞、心沛一二侄女寄名膝下,为之命名,瑞为名玖、沛为名玫,从尊府排名也。似此豪直,求之古之闺彦亦不可得。“李秋君仍一如既往地礼敬张大千,将他两个亲生女儿收为义女,从李府排名改名,精心抚养。张大千非常佩服李秋君的坦荡胸怀,叹道:像李秋君这样的豪爽率直的女子,从古至今数过来也仅尔尔,无人可以并肩。
1927年后,李秋君与张辰伯、江小鹣、潘玉良等在沪创办艺苑。1929年,李秋君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1933年,李秋君曾在上海合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任主任,与何香凝、经普椿、汪德祖等为画友。抗战爆发后,李秋君参与组织并出资建上海灾童教养所,收容难童,任所长兼校长。1937年间,李秋君随何香凝做抗日后援工作,曾任上海支援十八集团军抗日后援会征募主任,因支援抗战有功,朱德总司令曾发给奖状。
上海沦陷后,李秋君为了两个养女的读书,无法脱身。在四川的大千十分惦念远在沦陷区上海的李秋君。日寇投降后,张大千绘制了—幅《苍莽幽翠图》,盖上了“秋迟”的印章,提供给上海的美术展览会,他希望李秋君能从这幅画中领略到他的一片心意。而“秋迟”一印,张大千只在他的《苍莽幽翠图》上使用过一次,这是他为红颜知己李秋君专门制作的。意思是与李秋君相识得太迟了,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可是,李秋君没有去看这次展览。
张大千晚年致信李秋君弟弟李祖莱:“三小姐诚为兄生平第一知己。 自二十二岁于云书大伯府中一见倾佩,订为兄妹。”不论李秋君是否意属张大千,她都不可能嫁给他,张有妻室,也因她自己肺病未愈。 他俩只能“一见倾佩”,而非“一见倾心”注定是艺术知己,人生知音,而不是儿女私情。1949 年春天,张大千在上海与李秋君匆匆见上一面,就飞往东南亚了。他每到一个国家,就要收集那里的一点泥土,然后装在信封里,写上“三妹亲展”。到张大千去世时,他已经有了十几个从来没有被打开的信封。一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机会再重新会面,成为他们心头永久的遗憾。
李秋君65 岁寿诞之际,漂泊台湾的张大千以《寄李秋君摩诘山图》遥作祝福。1971年8月,李秋君病逝于上海。张大千正在香港举办画展。当听到自己最爱的人先去的消息时,张大千面朝李秋君居住的方向,长跪不起。几日几夜不能进食。张大千“惊痛之余,精神恍惚,若有所失”,作悼秋词,末句犹为沉痛:“古无与友朋服丧者,兄将心丧报吾秋君也!呜呼痛矣!”从那以后,张大千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身边弟子常听他说的一句话是:“三妹一个人啊……”。
李秋君初学工笔山水、古装人物仕女,喜作青绿,又爱摹古。四十岁后,专攻山水,宗法董北苑、董其昌,作青绿,端丽可观,古装仕女,仿唐人格局。李秋君对于画仕女,有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要用藤黄等把面部先画成象真的肉色,然后开眉眼上去,她说:“古画中的仕女用铅粉画面白得毫无一点血色,然后在染上两朵胭脂,看上去不像活人。” 李秋君所写的古装仕女,虽然是仿唐人格局,但画面端丽可观,工致极妍。
李秋君传世作品有《假日》《渔舟待发》《向东海要鱼》《湘君湘夫人》等。著有《中国文学史》《欧湘馆诗草》《秋君画稿》。其作品曾参加各国展览,是长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著名女性。
盼情弄搔首,嫁俗肯拙荆。
心中此念时时生,犹如人生伴雨晴。
五十年来情羞讨,任愿天地明。
凤歌下空山,龙狂上天庭。
无力怯世难,胸襟复展平。
情已分恋物,唯愿怜穴甍。
越人蜀道观,客爱江南清。
画能天下引共鸣,曲亦四海聆枯荣。
执子不相属,恰似鹊桥英。
日暮共闲云,月新赏浮升。
自从君奔我徘徊,流光与天赋彩灯。
风流曾为才华晓,泪湿衣衾透观情。
曾顾语私言,约在时飞腾。
转世相思恩,聚散印信凭。
情是何物意难会,甜由心滋若晨星。
梦寐为此生,催人飘青冥。
心中记妙客,书欲上丹青。
持扇犹遮面,汝可记我名?
意趣竟在时欲写,浊酒催笔如山倾。
情与南山老,寄兹懒更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