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张北溥——张大千、溥心畬早期书画特展解读干货篇
时间:2021-03-02 09:45:13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王甜
南张北溥——张大千、溥心畬早期书画特展解读干货篇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暖日晴风的春日已至,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正是人们出门踏青、赏花、观展的好时节。辛丑孟春,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南张北溥——张大千、溥心畬早期书画特展”于1月29日至4月18日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展出。此次展览分为“大千篇:化古为我法”“心畬篇:远白末尘埃”“师友篇:与湘为徒矣”三个单元,共遴选张大千、溥心畬二人早期书画与湖湘名家书画作品共84件(套),涵盖山水、人物、花鸟各个门类。该展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旨在展示张大千、溥心畬早期绘画风格的发展脉络,探讨两位大家与湖湘艺术圈的渊源关系。
张大千、溥心畬卡通人形立牌
顺湘江北路沿岸信步漫游到长沙滨江文化园景区,便是长沙博物馆所在地。步至博物馆“南张北溥——张大千、溥心畬早期书画特展”展厅门口,做欢迎状、行吉拜之礼的张大千、溥心畬卡通人形立牌正在迎宾待客,为展览增添了几分仪式感。进入展厅,第一部分展出了张大千39幅中早期作品,有以黄山、华山、青城山、峨眉山等地为题材的创作,还有20世纪40年代其与门人、子侄远涉敦煌临摹的壁画的作品。第二部分陈列了溥心畬35件不同时期的作品,既有秀丽含蓄的南派山水作品,又有势状雄伟北派山水风光画,还有受唐宋名作影响而作的人物鞍马与花鸟画。第三部分精选了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博物馆所藏的湖湘名人如何绍基、曾熙、齐白石等名家的书画作品10件(套),有助于观众了解张大千、溥心畬的师承取法和湖湘交友圈,为观者提供多维度视角来理解前两单元的作品。
张大千和溥心畬1955年日本合影
此次展览名“南张北溥”是由北京琉璃厂集萃山房的经理周殿侯于1935年首次提出,随后于非闇在《北平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南张北溥”的短文,使得“南张北溥”这个词被后人沿用并广为流传。本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由吉林省博物院支持,这与吉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征集张、溥作品密不可分,尤其60年代,在张伯驹担任吉博第一常务副馆长期间,他为该馆甄选、审定、购得张、溥书画作品数百幅,且以中早期作品居多。“南张北溥”书画特展作为吉林省博物院推出的一个重点项目已在北京、西安、重庆、云南等地的博物馆亮相过,此次该项目落地长沙博物馆,经由该馆策展人黄爱巧思设计,增添了湖湘名人书画单元,在原项目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丰富了“南张北溥”的相关研究。黄爱还补充到,此单元也是为引发本土观众的文化共鸣所作的特别设计,希望该展览能够增进湖湘观众对本土文化和名人在中国艺术史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的了解。
展览现场
大千篇:化古为我法
展览现场
张大千家族成员图(部分)
张大千的画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919年至1941年为早期,1941年至1957年为中期,1957年后为晚期。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张大千早、中期的作品,为观众和研究者了解和研究张大千创作的师承和源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舟中望山图》是张大千1932年所作,时年34岁。此图承袭南宋边角式构图,山石尖耸凸起占据大半画面,一颗虬曲的古松从山顶从右至左蜿蜒而下,似在高空随风摇曳。山下一高士坐于舟中正回头望向山体。此画构图虽取法南宋,但其用笔与石涛相近,从画作上方张大千的自题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狂名久说张三影,海内蜚传两石涛。不信麻姑能变幻,却疑狡猾到吾曹。大千戏拈”;又题:“蛰庐老友视此略似大涤子否?壬申之正月二十七日,试此佳楮,心手俱快,并记。大千弟张爰。”从题跋中可看出此件作品是张大千为赠友人张钫而作,他很自信地题问友人这件作品是否与石涛的作品相似,可见其得意之感溢于言表。张大千早年以仿造石涛的作品立足于画坛,石涛的作品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对比石涛的《山水清音图》,可看出《舟中望山图》中松石、坡岸用笔与石涛很相似,但气韵迥异。石涛笔下的山水呈现出苍浑之感,用笔之间有乱头粗服之感,而张大千的山水画清润洁净,尤其点苔干净有序。此外,《舟中望山图》中人物造型处理还有些许欠缺,发髻的处理过长,使得高士面部被拉长,显得人物比例失调。远处溪流云雾渲染处理过实,削弱了画面平远的空间感。空间感欠缺的问题在张大千30年代的画中普遍存在,但随着其不断临习摸索,技法不断进步纯熟。这时期的画作是研究张大千绘画脉络发展的珍贵资料。
《白云绕山图》是张大千赴敦煌前一年所作,说明其对于青绿山水的探索、对绘画用色的研究早于敦煌时期之前。此件没骨小青绿山水用笔用色承袭董其昌一路,一河两岸式构图,“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以色代墨,艳而不俗。远山主峰用朱砂和石绿搭配,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搭配可在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中找到影子。清王原祁在其《论画十则》中提出“红绿火气”可憎可厌,可见红绿搭配被注重淡雅画风的画家所忌讳,但这种配色在民间绘画中却很常见。张大千的色彩和审美启蒙来自于其母和其兄张善孖民间趣味审美教育下潜移默化的熏陶,加之19岁东渡日本学习染织,过眼了许多日本民间版画“浮世绘”作品,这些经历使得张大千在配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其画色虽研丽,但雅致脱俗。
1941年,张大千赴敦煌开始了考察、编号与临摹工作,前后留此二年七个月,共临摹200余幅壁画。至于张大千敦煌之行的原因,除了其变法之志外,林思进在《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集序》中还提到“他是为了穷探六法的根源,追寻梦寐以求的六朝隋唐真迹”。《临摹敦煌画初唐璎珞大士图》就是在此期间复原临摹壁画的成果。复原临摹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复原方法,要求恢复壁画初成时鲜艳夺目的面貌,这就要求临摹者有很高的色彩分析能力。画面中立有一位面有须、头带背光、手持净瓶,满身璎珞随风飘动、足踏红莲的菩萨。其用笔线条如小篆,刻画精美,色彩绮丽,身后简笔双钩花叶与前方大士形成对比,营造出虚与实的空间感。
《临摹敦煌反弹琵琶伎乐(粉本)》 是其临摹敦煌壁画的画稿。所绘人物形象严密精细,不同部位还有标色所使用的符号记录,这与敦煌所见古人的部色符号一致,大多采用汉字中的笔画为代号,如:红——“工”朱砂——“朱”花青——“龶”石青——“玉”紫——“子”
绿——“彐”赭石——“耂”黄——“龷”白粉——“分”墨——“木”敦煌壁画的线条和色彩对张大千后期人物影响很大,吸取了从北魏到元各时期的人物形态,和其早期学唐寅、仇英、改琦等人较为单一的仕女画风格拉开了距离,形成了雍容淡雅、设色艳丽的个人风格。张大千中晚期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是建立在对敦煌艺术的理解和传承之上,其“青绿泼彩”画风的形成,也是基于汲取敦煌艺术养分而形成的变法,敦煌之行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出则为孔明图》是本次展出的唯一一幅张、溥二人合力之作。张大千画诸葛亮小像,溥儒用草书于上方书《出师表》全文,右下方有何海霞题“门人何海霞画几席”,作品集合了近现代以来三位大家的翰墨。这也侧面说明了何海霞为张大千部分作品代笔之实。这件作品的展出不仅展示了“南张北溥”的书法和绘画技巧,也证实了二人的交往与友谊。
心畬篇:远白末尘埃
展览现场
溥心畬家族世袭图(部分)
溥心畬(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斋号寒玉堂,清恭亲王奕䜣之孙。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余年,再迁居颐和园。一生勤于诗文、书画,其行草书在继承和发展“二王”之风上,结体学米芾,风格遒丽秀逸;人物画师法唐宋;山水画初学“四王”、继承南北宗,呈现多种面貌。1939年溥心畬在为母亲办完丧事后,租用颐和园介寿堂,居万寿山。颐和园属于清代皇家园林,“旧王孙”溥儒选此地租住,可见其对逊清带有很复杂的情感,物是人非,唯有寓情于景。
《昆明湖秋色图》是溥儒描绘颐和园景色的写生作品。一湖两岸,近处岸边四五树木错落排列,可窥见其学习元人笔意,明人笔法,夹杂着唐人青绿,远处为万寿山佛香阁,工写结合。此件作品体现了溥心畬将山水画与界画结合的特色,复杂的楼台殿阁被构筑在远山之间,设色清丽,整幅作品呈现出秋日恬淡幽静之美。此次展出溥心畬的作品中有四件带“嘉榞”上款,为溥儒1948年左右客居杭州时为了报答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嘉榞的庇护所作。其中《奚官调马图》《鲍照诗意图》就是其中之二。
溥儒在《奚官调马图》上方自题“塞苑云飞雪满山,骄嘶天马汉兵还。玉门万里无烽火,苜蓿葡萄尽入关。戊子中秋,作《奚官调马图》题奉嘉榞先生清赏,溥儒。”此件作品背景留白,只设了一人一马,主题鲜明。画面描绘了奚官牵马行进中,马突然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的紧张场面。马的画法近(传)韩干《照夜白图》,这与溥儒从小饱览临摹家藏宋元名迹有关,马的轮廓以细线勾勒,再施以淡墨晕染,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营造马的体积感。此件作品所绘人物生动,场景极具趣味性,设色清雅,是其人物鞍马画中的精品。
《鲍照诗意图》是溥儒典型的学习“南宗”山水的作品。此件作品描绘的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和王亟诗》中的情景:“夜听横石波,朝望宿岩烟”。其构图似南宋马远流派的边角构图,用笔中侧锋并用,行笔很快,有水墨淋漓之感。山石一侧用淡墨以小斧劈皴皴出,树叶施以赭石、花青、淡墨晕染,形成丰富的墨色层次,一描绘精细的高士远眺山岩背后留白的“烟云”处,尽显山中幽静之境。
溥儒的山水,取宋人的丘壑,明人的笔法,面貌多样,《雪景寒林图》是其雪景山水中的精品,画作无年款,从风格上看应是其中期的作品。张大千在其晚年《大千狂涂册》第六开中题到:“并世画雪景,当以溥王孙为第一,予每避不敢作”,可见溥儒的雪景画造诣之高。此图中溥儒中侧锋并用以浓重的硬瘦墨线勾勒出劲健的峭拔山峰与坚硬的石头,似马远用笔,山体施以淡墨皴染来呈现阴阳向背。墨色晕染的天空衬托出雪色的洁白,枯木青松、三三两两路上行人略施彩色形成点缀,为冷寂的雪景带来了生气。画面几乎满构图,高峰深雪,树木林立,流水潺潺,点景人物取元人之法用线含蓄圆润,雪松的处理又似明人,整体风貌承袭了宋人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精神。总而言之,《雪景寒林图》是一件采众家之长、摹古味道很浓的作品。
师友篇:与湘为徒矣
展览现场
张大千、溥心畬湖湘师友关系简图
不论“南张”还是“北溥”,皆与湖湘文化密切联系,如张大千早年投拜曾熙门下学习书画,而曾熙的书法受何绍基的影响很深,张大千自然是湖湘文化的受益者,以颤掣崎岖的运笔结合纵横倾斜的体势,形成了既宽博纵逸又奇趣横生的书法风貌。溥心畬居北京西郊马鞍山戒台寺避祸时,有缘结识了来自湖南沩山密印寺的永光法师,其文学与书法皆深受永光法师的影响。启功先生认为溥心畬“碑底僧面”的书法途径,主要的运笔办法是从永光法师俊逸书风中得来,而后心畬先生又将这种具有疏秀、开阔之气的行草用笔以书入画。此单元通过展出与张、溥有关的湖湘名人书画,勾勒出两位大家与湖湘文化之间的联系。
印章图谱
走出展厅,一组张、溥二人用印图谱立于展厅出口,延伸了展览的构成,融书、画、印为一体。
展厅出口
印章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大千一生用印近3000枚,他为了防止伪作,每隔五年就会重刻一批印章。除自刻外,方介堪、陈巨来所制印尤为大千所推崇,平生所用亦最为频繁。溥心畬47岁以前大部分印章为王福庵所刻,后经张大千的推荐启用陈巨来。
陈巨来 大千居士 (张大千姓名字号用印)
王福庵 一朵红云 (溥心畬特殊专用印)
自古文士多相轻,但“南张北溥”却恰恰相反。
“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畬。”(张大千语)
“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溥心畬语)
二人惺惺相惜之情,可见一斑。张、溥二人的艺术历程都呈现出遍学名家,从临到创的过程,但二人艺术风格各具千秋,张大千集大成于一家,所作辉煌大气,具“南人北相”;溥心畬融合“南北二宗”的精髓,所作萧疏清逸,可谓“北人南相”。此展展厅布置清雅,文芳书斋、茂林修竹。展览解说双管齐下,观众既可参照移动端图文语音解说,又可对照现场皴法、点景人物等图解学习。本次展览结合湖湘地域特色,整合多家博物馆资源,展品以多视角呈现,是一个值得驻足观赏、学习、研究的展览。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长沙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