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风天下 > 图书出版 >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时间:2013-09-23 14:21:00 来源:乐清市新华书店爱生活爱阅读 作者:张国立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国立 著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一次聚餐,对整个历史进程并无多大的影响,若无笔记、口述等“边角史料”,这顿饭大概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干贝鸭掌、红油猪蹄、菜薹腊肉……一纸盈尺菜单,竟如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那些年,重温那些人事,洞开的历史闸门汹涌着种种世态人情。一席盛宴的背后,几许曲折迂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它牵扯、触动着敏感的政治神经。在国共对立的历史背景下,两个与政局、时势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交往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形态?他们的日常活动构成的历史细节又与整个历史语境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世纪文睿出品的《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一书通过对史实的演绎,为我们展示了觥筹交错背后的历史底色。
《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是台湾知名出版人张国立撰写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以女情治人员梁如雪和记者鲁台生的重逢为叙述起点,以插叙的方式记述十三年前(1981年)春节张学良与张大千的晚宴背后的那些曲折的故事:张学良收到张大千的邀请之后,受到当时台湾情治机构种种或明或暗的阻挠,梁如雪作为该机构的新成员被授予监视张学良的任务,在公务与私情的夹缝中与张学良一家和睦相处,其间的日常琐事多有令人动容之处。富有戏剧性的是,梁如雪的父亲作为孙立人的旧部,对张学良的人生历程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那一段历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此同时,北投复兴高中的“问题少年”鲁台生为了圆自己的记者梦而求访张学良,并因此与张学良和梁如雪打上交道……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相互补充,表现了若干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
这部小说及与之相关的史实,皆肇因于张学良及其在抗战时期的种种作为。小说里呈现的张学良未必是最真实的,但从文学的视角来看,却更具感染人心的力量。
告别了连着脐带刻着伤痕的关河丘陇,隐遁于这孤悬于故土之外的小岛,经历着精神上的换血,张学良正在人生舞台上艰难地转换着角色,从横冲直撞冒险犯难的堂吉诃德化身为身压五指山的孙行者。读罢这部小说,我对鲁台生的提问印象尤为深刻,几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便把张少帅的思绪拉回到“遥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1930年代,少帅那轻轻的叹息和淡然的微笑是如何的意味深长——他也许是能从奔涌的洪潮中听到昔日中原战马嘶鸣,辽河岸边乡音喁喁,以及白山黑水间万木喧嚣吧,不然,他怎么会面对青松翠柏苍烟晚照久久地发呆?疲惫了的灵魂,要安顿也是暂时的,如同老树上的杈丫,一遇到春色的撩拨,便会萌生尖嫩的新叶。而清醒的日子总比糊涂难过许多,它是一杯苦丁茶,七分伤痛裹挟着三分自惩。政治的重压无从消释,孤岛之上四顾茫然,“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张国立在这部小说中也无意去评价张学良的是非功过,正如唐德刚所说,蒋介石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作者和读者更关注的当是作为性情中人的张学良。我总觉得,这部小说里的梁如雪、鲁台生,无论作者怎么努力去塑造其形象,还是难以摆脱张学良的笼罩,相信不少读者会把梁如雪和鲁台生看做小说的线索人物,真正的主人公是作为性情中人的张学良。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跟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把历史细节充实化、放大化,正因为这种基于充实的放大,所以它比某些正史还要丰润得多,比某些宏大叙事要真切得多,比与正史存在紧密的依附关系的历史小说要丰富得多。我们的观念长久地为黑格尔的本质主义历史精神所统治,认为历史有着某种必然的、自我证明的、自我合法化的逻辑,历史就是这种逻辑的展开。成为文本、进入叙事的历史,必定是要用这种逻辑连结成合理的线索,给出一种充满独断性的阐释,所有“不重要的信息”和历史的“边角料”,都被排斥、淘汰、遗忘了。然而,张国立这部作品所展现的历史恰好跳出了这个樊篱,充分强调历史本身的丰富性,肯定历史细节的价值。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一次聚餐,对整个历史进程并无多大的影响,若无笔记、口述等“边角史料”,这顿饭大概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而作者把它挖掘出来并敷衍成小说,其价值在于历史细节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以及由复杂多样的人群构成的历史场景的丰富性
觥筹交错之间,那段历史的底色依稀可见,历史的细节因这种基于充实的放大而愈发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历史的丰富性,笔调轻松明快,叙述却不乏力度与厚重感,不经意处自有令人动容的场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