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传奇 > 艺术人生 >
张大千:浓情写端午 自喻屈原骨

张大千:浓情写端午 自喻屈原骨

时间:2020-06-29 13:30:18 来源: 作者:善孖大千文化

张大千:浓情写端午 自喻屈原骨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齐名。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

张大千

端午时节悬插五瑞,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家家户户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等“五瑞”。梁人宋坛《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踏青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叶,菖蒲悬挂于门户上。以攘毒气。”水艾叶和木菖蒲都有提神杀菌的作用。水艾叶能去痰、消炎,散寒湿;古人认为木菖蒲形如宝剑配刀鞘,悬挂在门梁上能伏魔除病煞,而且菖蒲根还有驱风邪、利尿、镇痛的效果,当全身酸痛时泡个草浴,更能祛病驱寒;石榴花红似火,能祛疫灭菌驱邪;气味辛烈的大蒜头,则要挂在厨房灶头上方,据说能祛病消炎。张大千每逢端午时节分别送给友人的《五瑞图》。

\

张大千《五瑞图》

《五瑞图》为大千旧画重绘之作,仿石涛清新俊逸画风,书法遒劲中稍显稚嫩,笔法简练纯熟,敷色雅丽、相得益彰。但不难看出早期张大千在绘画中的深厚基础和仿古能力。款识:五瑞图。森玉先生法正,戊子五月五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说明;上款人“森玉”即徐森玉(1881-1971),名鸿宝,字森玉,以字行,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等。  
张大千这幅五瑞图,作画日期正好是戊子年(1948年)农历5月5日,并致赠森玉先生,想必是即兴之作。上款人森玉先生即徐森玉,民国初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4年进入逊清皇室善后委员会,担任故宫古文物馆馆长,参与清点及接收清宫文物及财产,而张大千当时也因担任过故宫古文物陈列所国画指导教授,遂常与徐森玉研究古书画,两人结下深交。国共分裂前夕,徐森玉拒绝与国民党一同迁台,决定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徐森玉出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可谓贡献卓著,鞠躬尽瘁。1971年5月19日,徐森玉在上海去世。

\

张大千  1979年作 《端午习俗》

这幅《端午习俗》作于1979年,表现了雄黄、大蒜、艾叶、菖蒲这些端午节的主题。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百姓们纷纷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以免鱼龙虾蟹啃咬屈大夫的身体。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以药晕蛟龙水兽。故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作为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偶像,屈原也渐渐成为艺术家描摹的典范。
自古至今,不少画家都画过屈原像。具有浓烈民族文化情结的画家张大千,早年曾画《屈原图》。多年过后,在台湾“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兼司法部长黄少谷官邸,取出一幅《屈原图》,称这是张大千早年作品,为他上世纪40年代所得,他不辨真假,请转交张大千过目,以资证明。蔡孟坚一见画上题字,即知是张大千手笔。他将画送至张大千处。张大千看了画,微微叹息,回忆前尘往事,感慨万千,触动思念师长之情,表示此画可能系李瑞清子孙迫于生计艰难卖出。早年,张大千去上海闯世界。拜“清道人”李瑞清(江西人,清末进士,书法大家,民国初年任过南京两江师范监督)为师,学习书法,李瑞清很赏识他的才气,悉心传授,并对大千说到自己平生最钦佩屈原的才情与高洁品格。取出自己家藏的屈原全部著作给张大千看,还建议他写意画一幅屈原像。张大千遵命作画,画得很认真,笔下有灵气,屈原峨冠长袍,身佩短剑,忧郁不得志之神态跃然纸上。李瑞清很是赞赏,遂珍藏于家中,朝夕观摩……经多次转手黄少谷得之。张大千愿用10幅近作与黄少谷交换。不料,黄少谷坚决不同意,说“十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叫蔡孟坚速取回《屈原图》。未能遂愿成了他的一件憾事。

\

张大千1939年作 《九歌屈原》 
1939年冬,张大千看到了赵孟的白描《九歌图》,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屈原》,画中屈原身着长袍,蓄发长髯,立于泽畔,初看似乎是一个安逸而庄严的儒学者,只有眉宇间的忧郁可以体会其“行吟泽畔”的心境。张大千常把自己喻作高士, 以简练的笔意勾勒其容貌, 这种对高士的向往, 是张大千向往桃源隐逸生活的一种情思的寄托, 以慰藉心灵的空缺。张大千说过:“画人物先要了解一些相人术, 不论中西大概都是以习惯想法来判别人的贤愚与善恶。譬如戏剧里, 凡饰奸佞贼盗的角色, 只要一出场, 略一举动, 不用说明, 观众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善类。那么能够了解相人术, 画起来岂不更容易吗?……如果要画屈原和文天祥, 在他们相貌上, 应该表现气节与正义, 但决不可因他是大夫和丞相, 画成富贵中人的相貌。这是拿视觉引动人的思想, 也就是古人所讲的骨法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