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破墨泼彩 >
佳节清明桃李笑--感言菱花馆艺文社诸同仁谒祭先父大铁公

佳节清明桃李笑--感言菱花馆艺文社诸同仁谒祭先父大铁公

时间:2014-05-17 10:19:00 来源:转载 作者:曹公度

世谓清明,惊蛰声后万物洁齐,知清明时至。清明节肇始于晋盛于唐繁荣于宋……,周而复 始千载无绝,可谓源远流长。然唯清明,既节气也节日,缘与天地物候风俗休戚相关。遥想清明千年:或祭祀、或神灯、或纸鸢、或挂纸、或插柳、或踏青、或蹴 鞠、或植木、或斗鸡、或马球、或牵钩、或镂鸡、或秋千……;漠漠千载四海寒食,悠悠千古九州鼎沸。种种所有,不论东君如何匆匆,环顾红尘对语沧海,着实让 人无限哲思!
       清明时节天候多变,时而春色宜人阳光明媚,时而春雨袭人绵绵湿衣,但清明的雨更洒向人间的心田。拜祭先人的“忠孝文化”已成为了百姓精神文化中或不可缺 的生活篇章,每逢祭扫人潮如织,在纸烛的随风飘扬中,浓缩了多少愁伤、寄语了多少希望;看似消极,实则奋激。生者的爱、生者的乐、生者的梦,尽付红尘。在 感知先人的怀念里,提炼敦厚的道德,培养伦理的纲常,寻求慎终追远敦厚睦族的理念,奏响生命的乐章。至情至性,怎不叫人为之感动!
       时代倡导和谐,引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风范,推动“以刑为体,以礼为赞,以知为本,以德为循”(《庄子》)的道家风貌,定清明为国假,可为一 例。在祭祀先人的过程中,净化个人心灵,指引生命走向高贵。但其中却杂音别出,不知该作何解何思:时下,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节 节皆节,外族文化入侵日重,年轻一代深谙其事乐在其中,诸多术语、人物、事件等等细节了若指掌,此本无可厚非;唯独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的历 史、人物、要义等概而不知或略知皮毛一二。仅以清明祭祀人数为例,年轻一代占其中比例实为可怜,少之太少。尘世喧嚣,谁人又能自醒?!如何促使他们能远离 浅薄,从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泥淖中脱身?成为中西合璧的时代人才,笑对未来人生,肩担民族希望;时代、民族决不能忽视,若放任自流,则后害无穷,无穷!人 类只有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尊重先贤、尊重先人的历练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既是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尊重,又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责任!
       又忆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名句, 诚然生命只不过是红尘匆匆过客而已,终是千古风流尽付红尘;一如徐志摩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诚思生命是 那么的渺小却有时也是那么的伟大,因为生者的历史更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历史,而历史本是由无数代生者相传不懈造就的时空,人在其中不觉已成历史。人生印证岁 月,岁月印证历史。我们惯看清明:应不啻关注死亡,更需赞美生命。在生死並置的时空里,在生离死别的对语中,唤知生命的欢笑,攫取精神力量和养分,启发生 者了悟枯荣,并活得更精彩。感恩红尘感恩知遇感恩人生,铭记生者有责修行无边,从思考有生有死到知晓何生何死,反思生命之源立命之道,去染趋净觉悟人生。 聆听大自然的呼吸,融入情性求证达观自在。以此来阐解苏轼《东栏梨花》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境界。
       辛卯清明春寒料峭,桃红柳绿杏花天涯。是日晨曦,共俞兄明保同祭先父大铁公于云栖,灵前感诵小诗:“万木凋零知冬过,沧桑几度人不再;依稀清明别样景, 不妨祭祀把春度”。祭祀于我莫不是追忆红尘聊寄哀思的行孝了悟行举,而俞兄敦厚敬师美德当可窥豹。其后由先父表弟王云叔组织召集,合菱花馆艺文社查韵发、 朱晞、金悠清、汪瑞章、王迅、周大钧、曹剑方、沈一平、陈慧忠共十同仁,复谒墓拜祭(人物画家吴刚嘱敬花篮)。我知道父亲看到亲人及门人的身影一定在笑, 我更知道父亲希望他们在红尘中笑得开心,过得快活;只因人生本应如此!
       犹记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诗句,人逢际时,我己在不觉中由自然生物桃李而延视先父门下“桃李”;在物欲横流的时潮中,身躬践履集体谒祭先 师:不仅体现了对恩师的无比怀念,彰显了与恩师至深至厚的情感,加强了同仁间的至爱团结。这更是一种人文拜祭,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与拯救,是一种优秀传统 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是对传统文化价格观的时代衡量。以祭祀这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和先贤的一份崇教,铭记先贤传承的精神,汲取先贤传承的力量,完整先贤 传承的文化。在文化传承的追忆和实践中,激扬时代文化风貌,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凝结中华名族精神与情感,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美德。传承 文明注入新生,追思先贤发奋时代。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重现,捍卫时代精神家园。其中凝聚了多少传统文化内涵啊!
       万千思绪,霜毫难宣,何不搁笔沉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