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破墨泼彩 >
实瓷求是

实瓷求是

时间:2013-05-27 10:18:00 来源:转载 作者:转载

故友自闽来,不亦乐乎。谈笑古今极目收藏,纵论鉴研犹闻华章;娓娓言深徐观书样,图文并茂眼清目亮;鉴中识宝慧眼独具;文正辞直朴实无华。此余兄学云之秋日访我,亦其新著《瓷海钩珍------将乐窑鉴赏》行将问刊时际。

    回望中华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仅艺术发展而言,君不见绘画、青铜、陶瓷、雕塑、漆器、丝织、建筑等等分野莫不各领风骚,璀璨夺目异珍纷 呈。这是民族文明的所在,是民族文化的所在,是民族艺术的所在,是民族智慧的所在。它见证了中国阶级社会的递进变迁,更是古国文明的骄傲。而陶瓷文明是中 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中瓷器的发明应始于汉代晚期,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承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不仅见证了中 国文化与时代的进程,更是对世界文明伟大而又独特的贡献。正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创造发明了“瓷器”,中国的英文冠谓“CHINA”一词亦由此胎生。

    中国瓷器艺术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元素及独有的审美情趣屹立世界艺林,其历史之久、分布之广、窑种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令世人叹为观之。仅福建一地, 查史证知就有同安窑 、建 窑、 德化窑 、安溪窑、泉州窑、仙游窑、 华安东溪窑、 怀安窑 、南安窑、 崇安窑 、浦城窑 、 光泽窑、 南平窑、 邵武窑 、莆田窑、建阳窑、连江窑 、 闽清窑 、福清窑 、平和窑 、遇林亭窑 、夏门窑、  漳州窑、罗源窑、 松溪窑、 漳浦窑、  泰宁窑、 将口窑、宁化窑、连江窑、福州窑、 闽侯窑 、建宁窑、 松溪窑、 磁灶窑、 建瓯窑、 碗窑乡窑三十七窑之富;中以建窑、德化等窑犹有隆誉,闽地烧瓷之盛可窥一斑。一种瓷窑的产生及其烧造历史必然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核紧密相连,不论它从传统中 汲取了多少养分,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伴随着政局的变幻总会被打上深刻的岁月烙印。闽地三十七窑的兴衰存亡不仅说明了一切,更佐证了中国窑种的枯荣哀乐。 今三十七窑中名存实亡者有之,据文献记载而遗名者有之,赖依后世研究发掘被发现者更有之;而学云兄发现并正研究中的将乐窑当属此列。

    所列将乐窑,始见三国、盛在两宋、衰于明季,实用性显著且立器众多并自成系列。据大量实物样本,结合时代特征及鉴研要略足于说明此窑的历史存在,只不过因 文献稽考无着等诸因,致使淹没人间;但从大量实物资料的发现加上学云兄的不倦精勤,终于使将乐窑这一瓷中奇葩重闻世上。学云兄当功德无量,更为中国瓷器文 明添上新彩,填补了又一空白。漫观全书细览文要,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深知学云兄研究有道。其考察之细、用功之深,不可泛泛臧否。又因鉴考同理,故本人深有 体会,不作阿词。

    将乐窑具有作为区域文化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象征之一,何至于默默无闻烟灭红尘?一如其著中所言,因景德镇窑之兴起及文献资料缺席所致?还是 为区域文化所累?或交通之阻、或邻窑之侵、或品种之限、或档次之虞、或误认之错......?等等困惑萦回我脑海挥却不去。不过,同时我相信,伴随着此书 的刊梓必将引起对将乐窑的全国性研究;而将乐窑也会籍其独特的文化内蕴,从仅仅的区域文化影响转化成当代全国性影响。我更相信,依学云兄的刻苦钻研,其研 究深度必与日俱增,还有其海量标本作参考研究后盾,一定会有更多的解秘示告世人。而他本人将不再仅是将乐窑的研究权威,它日有望执将乐窑研究的海内牛耳; 愿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喜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他对古将乐窑倡导研究下必然产生的时代风云,也是他对时代的贡献。

    与学云兄相交于红尘、相识于天地、相知于共趣,其埋头苦研务实精勤为我所赏。纵鉴藏研究虽不相同,然鉴理研法却是相通;多少春秋往来,彼此赏识俱在,无愧 此生相交、相望、相守。值其专著出版前际,蒙其厚爱索作序记,焉能辞拒,故遵命提笔临窗而语,略陈文迹爰作贺章,当共证此生因缘耳!

      时壬辰金秋,正菊花点头桂香满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