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艺术 > 大千绘事 >
张大千山水技法:山石篇(解索皴)

张大千山水技法:山石篇(解索皴)

时间:2024-09-08 13:09:31 来源:岭南国画院 作者:

 

解索皴

\

张大千《临王蒙夏山隐居图》中的山石
 

\

张大千《临王蒙夏山隐居图》中的山峦

\

张大千《临王蒙夏山隐居图》

\

元王蒙《夏山隐居图》
 
 

临古 师法王蒙的解索皴

 
除了师法宋人之外,张大千对于元代诸家也涉猎甚多,尤其注重对王蒙的师法。《临王蒙夏山隐居图》是一件临摹王蒙的杰作,其中运用了王蒙最具代表性的解索皴。解索皴用笔细致,用墨渴淡,因皴笔形态卷曲如解开的绳索而得名。通过皴笔的层层叠加,便形成了厚实松秀的山石质感。之后,再以水墨渲染,以散锋破笔点苔,一方面可表现山峦葱茏的意味,一方面也起到点醒画面和丰富笔墨的作用。
 
解索皴与披麻皴之间既有渊源,也有区别。两者都是以线条为主,解索皴的特殊之处在于线条卷曲,行笔时需不断调整中侧锋,按照山石和山体的结构,将线条曲折画出,可分成数次层层叠加,形成粗粝的肌理感。相较披麻皴而言,这种皴法更为灵活多变,亦是南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皴法。

\

张大千《临王蒙春山读书图》

\

元王蒙《春山读书图》

 

临古 《临王蒙春山读书图》

 
《临王蒙春山读书图》也是张大千临摹王蒙的佳作。临摹名迹正是张大千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途径之一,他自己也多次谈及临摹的重要性,如“学习绘画,临摹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临画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有不读书而能文的,不习碑帖而善书者?所以临摹必须撷取各家之长,参入自己的心得,最后要化古人为我有,创造自我独立之风格!”又说:“多观古人名迹,勤为揣摩,心领神会。浸润日久,即无大成,亦必有可观者。”此图正是这种艺术观念下的一次实践和印证。而在临摹的过程中,他还指出:“摹写既熟,然后对着画临摹,对临摹有了心得,然后背着画去临。”这样反复的对临、背临,便能使记忆、理解逐渐加深,年久日长,自然有所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张大千的临摹绝非食古不化,此图的细节处也明显流露出一些他学画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阶段性风格,如他的皴笔比王蒙更细密,山顶的点苔用笔变化也更丰富,墨色层次更分明,全图的效果也更趋明丽。

\张大千《临王蒙春山读书图》中的山峦

\

张大千《临王蒙林泉清集图》
 \
元王蒙《林泉清集图》
 \
张大千《临王蒙林泉清集图》中的山峦
 
临古 解索皴与繁复的山石造型

 
《临王蒙林泉清集图》也是张大千学习王蒙解索皴的典型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解索皴对于山石形态的塑造和肌理表现的作用。解索皴往往适合表现繁复的山形,故而也更适合与丰茂的林木相结合。经过适当的渲染,自然有幽深的意味。但是,解索皴必须与山体造型之间构建起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解索皴更适合造型较为奇崛的山形,不然,山的轮廓平缓而内部肌理复杂卷曲,就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突兀感。同时,繁复的笔墨不能产生燥气,反而要追求宁静的气息。正因为有此不易,清人程正揆才发出了“可怜黄鹤老山樵,三百年来竟寂寥”之叹。而张大千此图,足可证其为王蒙五百年后的知己了。
 

\

张大千《苍山高士图》局部
\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局部
\ 
元  王蒙《夏日山居图》中的牛毛皴

 

取法牛毛皴

 
除了解索皴,牛毛皴也是王蒙常用的皴法,《夏日山居图》中便运用了大量的牛毛皴表现山石肌理。牛毛皴因其效果干、松、细、密如牛毛而得名,常用来配合或者辅助解索皴,两者往往一起使用。当山石经过数次皴擦后,笔中的墨已经逐渐见渴,笔锋也已经微微散开。此时,便可以直接用半点半擦的笔法加于原先皴擦的不足之处,这样所形成的干渴、卷曲的短线便是牛毛皴。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蘸点焦墨再加皴,既可以作为丰富笔墨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肌理效果。

 \

张大千《仿王蒙山水》中的苔点
 

取法 山头点苔

在山头加点苔,主要是为了表现山顶的林木,同时也能借此调整、丰富一下山体单一的皴笔形态或遮盖修补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有藏拙之用。一般的点苔方法是以中锋藏锋入纸,从中间向两边点下,由湿到干一气呵成,任其渗化,最后略作调整,整体便有潇洒灵动的意味。需要注意的是,点苔的墨色要有浓淡,造型要有大小、圆尖的变化,摆布也要有轻重、疏密的节奏,不然容易出现板滞、闷塞的弊病。
 
王蒙《闭户读书图》《溪山风雨图》的山头都有大量苔点,这种点法多用于远山,因为纸张并不渗化,所以更加要注重点子的大小、形状与疏密。而远景的苔点,也要与山体前景点苔之间形成呼应和统一。

\

元  王蒙《闭户读书图》
 \
元  王蒙《溪山风雨图》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