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世界 > 大千摄影 >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

时间:2013-05-27 10:01:00 来源:转载 作者:转载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一、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特例:绝情对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此联被称为“绝情对”。类似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十分罕见,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运用,初为联者不必刻意模仿。 

    二、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

    "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 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 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 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分咏格诗钟

    分咏格诗钟的基本规则: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有关诗钟的专门知识另见《闲话诗钟》和《诗钟与对联》。本文仅举数例: 

    霜.扬州: 

    红树板桥茅店月 

    绿杨城郭酒旗风 

    杨贵妃.近视眼: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杨贵妃.煤: 

    秋宵牛女长生殿 

    故国君王万岁山 

    感冒.排队: 

    但有后先无少长 

    最难调理是炎凉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内容相关禁忌:同义相对(合掌)

    同义相对又称“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某些情况下,使用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三、词性相当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二、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以下规则宽严有别,对联写作及评选中应以联意为主活用规则。 

    (一)"实对实,虚对虚"规则

    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三)义类对应规则

    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四)邻类对应规则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四、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   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根据联意需要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 

    词性及结构规则特例: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因和以上规则似有冲突,故可作为对联格律的特例。这是初为联者也应该知晓的规则。 

    先看一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须知这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联绵词自对:空对阔,英对雄。如此上联"空阔"与下联"英雄"形成联绵词对应,属于对联格律之当然。 

    联绵词当句对再例(1991年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之冠军联):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说明:此两例摘自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例中所说"虚实"乃不同词类相对而言,如形容词相对名词为虚,并非词性大类之"虚实"。) 

    "当句对"除联绵词外,还有词组当句对及各分句之间的当句对。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
三、词性相当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二、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以下规则宽严有别,对联写作及评选中应以联意为主活用规则。 

    (一)"实对实,虚对虚"规则

    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三)义类对应规则

    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四)邻类对应规则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四、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   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根据联意需要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 

    词性及结构规则特例: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因和以上规则似有冲突,故可作为对联格律的特例。这是初为联者也应该知晓的规则。 

    先看一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须知这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联绵词自对:空对阔,英对雄。如此上联"空阔"与下联"英雄"形成联绵词对应,属于对联格律之当然。 

    联绵词当句对再例(1991年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之冠军联):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说明:此两例摘自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例中所说"虚实"乃不同词类相对而言,如形容词相对名词为虚,并非词性大类之"虚实"。) 

    "当句对"除联绵词外,还有词组当句对及各分句之间的当句对。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
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科学。例: 

    书山 / 有路 / 勤 / 为径 ("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 无涯 / 苦 / 作舟 ("海、涯、苦、舟"交替) 

    四面花 / 果然好样 ("花、样"交替即可) 

    一肚草 / 格外大声 ("草、声"交替即可) 

    与 / 有肝胆人 / 共事 ("与、人、事"交替) 

    从 / 无字句处 / 读书 ("从、处、书"交替) 

    本 站认为,此规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规则的内容。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分,故大多数对联的节奏点是符合马蹄韵的。其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规则正是注重了节奏点上的平仄搭配。其三,"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均无法处理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 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例如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奏点规则"来解析。 

    关于平仄交替规则的活用问题: 

    "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都有死板的一面;"节奏点规则"也必须灵活运用。 

    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本身! 

    什么是平仄交替的原理?本站理解:要让一幅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奏点字眼)平仄有所交替。 

    "有所交替"就是活用规则,意即"允许部分不作交替"。 

    试读以下例子,并结合上述3种规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当,仅作体会节奏点音律用)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普通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本站认为,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对联的音韵美。其中"学"字可照普通话读为阳平,再尝试将其读作普通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规则,在参考"马蹄韵"规则的基础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当作节奏点,灵活处理平仄交替。 

    三、关于平仄相谐规则的例外

    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 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 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肖大志《对联格律六要素》;龚焱《简谈马蹄韵》;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李岫春《楹联大全》第七、九章;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宋子尧《对联的声律问题》;李先鸿《对联的平仄问题》;龚祯熊《平仄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变迁》;《平水韵部》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