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美学 > 大千论丛 >
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

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

时间:2014-08-18 14:50:00 来源:网络 作者:

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

 
      1、概论
 
      张大千是20世纪最著名的书画大家之一,书画之外,工诗词,精鉴赏,富收藏,成就卓著。对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其作品题材风格多样,传统功力深厚,而且在艺术思想及表现上求新求变,影响极为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丰富多彩的人生履历,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大致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个阶段:在40岁前主要以古人为师,自清上溯宋、唐、北魏,深得历代名家艺术之精髓。40余岁至50余岁其间,张大千在师法古人的同时更侧重以自然为师,吸古法化为己用,将“格物致知”奉为圭臬。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以心得感受融入自然的体验,建立起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模式,充分展现出他的宇宙、自然、人生观的独特风貌。特别是在敦煌临摹壁画近3年,极大地丰富了绘画技巧和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运用。至50岁后,大千先生以心为师,他精于传统却又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传统笔墨基础之上吸纳了一些西方现代绘画抽象的表现方法,使其绘画艺术在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中迸发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他的泼墨泼彩表现技法已经初露端倪。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主要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直至80年代初期去世为止,前后持续了将近30年的创作时间。
 
      2、泼墨泼彩的形成
 
      中国画的泼墨可上溯到南朝梁张僧繇所创的没骨画法,至唐代画家王洽,相传他每于酒酣之时,乘性作画泼墨于绢上,随其浓淡信手抹之,山石云水无笔迹可寻。后南宋的梁楷、牧溪,明徐渭、陈淳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千先生集大成又在此基础之上将传统山水中没骨、泼墨和大、小青绿山水的技法综合运用。并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开创了化线为面、墨色相融、工写兼施、没古写意的泼墨泼彩方法。以东方心象的审美艺术观强调其主观意兴、意境抒情;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和审美格局。
      1940年张大千从北平回四川青城山潜心创作寄情家乡的山水,这一时期张大千的重色花鸟、山水开始出现,水墨、青绿相融合的绘画方法的使用为泼墨泼彩的技法产生了萌芽。大千先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饱览名山大川。他从我国的青城、峨嵋、剑门、黄山、雁荡、华山、桂林、关外、敦煌沙漠、长江三峡等;国外的印度大吉岭、中南美洲、朝鲜、日本、欧洲的瑞士雪山、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以及美国各地,从酷热的沙漠到严寒的雪地,从内陆到海岛丰富的生活体验。特别是1941年至1943年赴敦煌潜心临摹壁画,上自元魏、下迄西夏之千年壁画临摹完成了二百七十六幅作品。对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1949年以来一直萍踪海外,广泛地接触西方艺术,洞察世界艺术潮流的方向。上述这些因素对大千先生山水的创变和艺术新风格的形成无疑起到其主导作用。1954年大千先生客居巴西,在其“八德园”开始泼墨泼彩研究创作至到故去。这期间长达30年的泼墨泼彩研究和实践无不凝聚着大千先生的心血和智慧。
      “大千泼墨画风发仞于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0)前后,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所作《青城山四通屏》云水飞动、山色苍茫、气势磅礴,可为泼墨画风转换成形之最佳代表。此册作于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笔墨老辣雄浑、淋漓奔放、水到渠成,其泼墨风格之成形与推展,实脱胎于此”,同年大千所作《蜀楚胜迹》册页:导江索桥、平羌峡、峨嵋山顶、珠江夜月、圣水晓钟、浮图二江、石宝寨、瞿塘滟滪、巫峡云帆、夷陵三游洞、东坡赤壁、坡翁后赤壁共十二帧,帧帧满纸烟云、墨色飞动。“通册气势连贯,泼墨技法所显见之晕湿效果,将山岚云水之迷离苍茫,表现得极尽动人,逐幅细观,乃叹画家功力才智、灵性实非常人所及”。通观大千这一时期的泼墨山水,可谓立足于传统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将传统的泼墨山水融入道家“大象无形”的思想境界将其推向了极至。,由精神上的抽象升华至形式上的变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自心灵的核心。这也正如金刚金中佛祖所云:“凡有所象,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象纯净而又混沌的水墨形态也包含着道家无我的色彩观和儒家统一和谐的色彩观。作品透出流光溢彩的色墨淋漓,其激情婉转的情感迸发,带给我们心灵无限慰藉和遐想的空间。
      一九六三年大千先生渐渐从泼墨过渡到泼彩,这一时期在泼墨的基础上兼泼少量颜色,往后泼彩逐渐加重,泼彩法成为最为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在泼墨的基础上施以大青大绿,作品显得更为新奇清丽。大片的彩墨似真似幻、欲晴欲雨、苍翠欲滴,似山林迷雾、云水晴岚、朦胧幽梦,似情感柔情与暴雨雷鸣……这些都是传统绘画所不曾有过或难以描绘的境象与情感效果,泼墨泼彩的面貌在此一时期终于形成。构成了他一生的突破性转变,由传统派名家变为融西法而达到艺术飞跃的大家。《观泉图》是泼彩画的开始,其设色胆大雄魂足已窥见出大千先生盖世的气魄和世人难以超越的才情。“居士泼墨画风之初创约为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0)间,泼彩之入画则于民国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前后,此帧(观泉图)当为泼彩风格之初创期作品,极富实验性,至为可贵,虽未达得心应手之境,画面气势已磅礴不凡”。在一九六五年前后大千先生创作的泼墨泼彩又较归于平淡,施色较为简约。这期间的泼墨泼彩代表作品《浅绛泼墨山水》、《泼墨彩荷花》在局部略施青绿色泽再以笔墨勾写,画面的物象在具象与抽象的似与不似之间,流露出生机蓬勃、浪漫深邃的艺术效果。一九六七年,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作品逐渐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精品不断出现。
      《雨过岚新》、《山雨欲来》足以让人震撼,其中泼墨作品《瑞士山色》、泼墨泼彩作品《瑞士雪山》堪为典范,前者通副用墨深邃而不滞,墨色变化中呈现一种银灰色的晶莹感,蕴含了自然无限的生机,中国画山水艺术精神尽在其中。后者色彩浓艳动人,石青有如蓝宝石一般的布满画面,白粉之运用竟能如此纯净透明,不由让人慨叹大千先生手段之高妙。作品通副呈现出光影、色彩、造境之迷人变化,极富现代感与西方抽象画之视觉效果,亦传达出山势雪景的深邃险峻,融合中西艺术于一体,深达中国画传统“得意忘形”之境界,可称得上精品中精品。自此后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精品不断问世,在此举不胜举,不一而足。但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5月17日晚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一亿零八十万元的天价成交的张大千作品《爱痕湖》是大千先生1968年创作的精品,用西方抽象艺术手法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乳交融的泼墨泼彩之作,也是以现代的语言对北宋雄伟山水的现代诠释,不仅是张大千的艺术臻于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成功的“现代性突围”。同年,于太平洋彼岸环荜庵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则绢施重色,大片泼彩,以雄奇瑰伟之笔寄情山河、缅怀祖国之情。以后《庐山图》的问世为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最终使他泼墨泼彩在中国美术史上卓然自立。
 
      3、泼墨泼彩给当下中国画发展的思考
      综观大千先生的艺术历程,“泼墨泼彩”是张大千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画的表现力,是一千余年以来以线条为主的中国画表现语言的延深和拓展。可谓继往开来,无疑在中国美术史上塑起了一块里程碑。谢稚柳先生赞赏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认为古有泼墨,今有泼彩,张大千的泼彩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开中国画从来未有的形体与风格,直到古人未造处。“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作写实的发抒,这是他最新的格调,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去了一切的依傍,开中国画自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谢稚柳《张大千的艺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艺术,是他艺术创作革新的一个非常大的举动,不但开辟了他绘画之新境界,也为他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上奠定了崇高地位。
      今天我们再次审视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作品,带给我们极为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处在当今多元文化格局、网络时代的今天,艺术各方面信息量和丰富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千先生那个时代,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给我们极大地挑战性。一个艺术家的成就与伟大,必须是把握好传统与时代的精髓,不断地吸收、提炼,予以象征、抽象化,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并将其表现于作品当中。大千先生的作品即是经历了这些过程而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六十年代初大千先生曾在他《画语录》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卡索都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一个人尚能将西画的长处容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艺术家必须以客观辨证的宇宙观去对待艺术,其艺术造诣才能不断得到升化从而滋养着思想与创作。既要把握中国艺术优秀传统又要勇于突破传统,从而彰显时代精神!而当下,中国艺术界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探索良莠不齐、杂陈纷乱,有的艺术家有以历史为担当坚守传统,有浮躁迷茫甚至崇洋而彻底否定传统。我们应该怎样辨证地去认识和梳理?怎样使中国画随时代的发展而又不失去宝贵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更能够继承发扬它?当今的中国画家又应该具备哪些传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张大千的艺术精神和坚守于传统泼墨泼彩绘画的成功能够给当下中国画的发展以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大千九十纪念展书画集》.国立历史博物馆,131页
      [2]《张大千九十纪念展书画集》.国立历史博物馆,131页
      [3]《金刚经.坛经》.吉林摄影出版社,8页
      [4]《张大千九十纪念展书画集》.国立历史博物馆,175页
      [5]《张大千纪念文集》,148页
      [6]《张大千纪念集》,1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